美文网首页
金印之谜

金印之谜

作者: 芮峻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6:01 被阅读0次

    金 印 之 谜 

         

            在芜湖市中心有一座广济寺,又称“小九华”。据《芜湖市志》记载:“历来凡江浙香客朝九华者,必来芜湖九华行宫敬头香,拜佛请印”。这个印,世人罕有得见,其模型就在广济寺门前小九华广场中心,那个九龙托起的金印模型,并有“御赐金印简介”曰:御赐金印为芜湖广济寺藏宝。该印系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皇帝敕颁。金印重8.8斤,用赤砂金铸造,背纽镌刻九龙戏珠。印文曰地藏利成金印。

            公元757年铸造,距今已有将近1250年的历史了。人们不禁要问:这颗历经千年沧桑的金印,今天到底还在不在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它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就在芜湖市。

            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中,五台山和峨眉山所拥有的金印分别是明永乐年间和万历年间敕赐的,而普陀山的金印则是在清乾隆年间敕颁的,九华山目前所有的金印(铜印)、玉印所标明的“唐至德二年”,都是根据芜湖的这颗印而来的。

        然而,人们不禁又要问,这颗表明“地藏”身份的金印,为什么不放在被称之为“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而出现在芜湖呢?由此产生第一个“谜”一一

        它是怎么到芜湖来的?

        芜湖的传说很多,有说是地藏菩萨路过,放在这里的;这一说,最有群众基础,僧人们也大体持这种观点。因为这与金乔觉东渡来华后的经历有关。金乔觉“卸舟登岸,仗锡观方”,江南多处留下了他的脚印,所以到处都有“小九华”。从目前情况来看,他有可能先是看中了芜湖的赭山,在此结茅修持;继而又到了繁昌的五华山、南陵的丫山,最后“卓锡九华”。由于金乔觉曾经在芜居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有说是大龟驮来的,多见于民间故事。芜湖民间文学《蛇精的传说》中有“老龟驮金印”的故事。至于金印是什么时候到芜湖来的?有说是唐末五代,有说是元末明初。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市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大量资料。首先,排除了“地藏菩萨留下说”。因为地藏菩萨应身金乔觉路过芜湖时,是公元653年,其时尚无广济寺(包括其前身永清寺);其次排除“唐末五代说”。因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遭贬在芜时有两个读书处,其中之一就在广济寺(即现在玉佛楼,九华行宫隔壁)。查阅黄庭坚诗文集,对此均无记载;第三查阅了芜湖现存历朝县志,只有民国8年(1919年)版上有载:“世传金印,宝若连城”。从上一版——成书于嘉庆年间(1807年)《芜湖县志》尚无记载的事实来看,金印到芜湖的时间,当在1807年到1919年之间。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呢?金印又是怎样转到芜湖的呢?因为毗邻芜湖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九华山,再查《九华山志》、《池洲地区志》,并且两赴九华山化城寺文物陈列馆,现场查看有关实物。据《龙印碑誌》记载:化城寺原有金、玉印各一枚,清咸丰同治年间被贼盗去,后被寻回。因社会动乱,有僧人恐其丢失,便潜携金印下山,几经周折,方转至芜湖广济寺。如按《九华山志》、《池洲地区志》的记载推算,金印来芜时间当在1875年(即光绪初年)至1919年之间。至于如何做再精确的推算,因无确实材料,就不做“无稽之谈”了。

          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拥有一枚标有“地藏”的金印,应该没有什么异议。然而,正是在深入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包括与九华山有关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原来这里面还有第二个“谜”——

      敕颁金印的原因及金乔觉的生平

        大家有一个共识,该印是为了纪念地藏王菩萨的应身金乔觉而敕颁给九华山的。然而,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关于金乔觉身世的两个不同的记载,甚至在同一本书里——民国27年版《九华山志》,同一个地点——九华山化城寺展出的前言和弘一法师关于金乔觉生平的画传,都不一致。一说:金乔觉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东渡来华,后卓锡九华。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示寂;一说:金乔觉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东渡来华,卓锡九华,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示寂。其后的记载语言文字基本是一样的:示寂时为农历七月三十日,寿九十九,其肉身趺坐函中,经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佛教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示现。

        根据这两个记载:我们认为应该是以第一个记载为准,即金乔觉在九华山修持时间应为公元653年到728年。根据资料记载及化城寺内展品显示: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金乔觉示寂三十年后,在化城寺西建肉身殿时,上空出现神光异彩,故该地名神光岭。因此,由金乔觉示寂后出现的祥瑞迹象,惊动皇宫,敕颁金印当在情理之中。

        如果按照修持时间为公元719年到794年的话,就不好理解敕颁于公元757年的金印了。因为此时,金乔觉还在九华山修持,不可能被称之为地藏王菩萨应身。

        除了以上情况以外,据我们考证——金印的敕颁还可能与我国唐代著名“安史之乱”有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及朝廷百官西逃蜀中。756年,肃宗皇帝在灵武登基。唐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玄宗肃宗时期到了鼎盛。为祈求佛佑,令召僧人百名入宫,早晚诵经。后大将郭子仪等力战,并以重金邀回纥兵相助,收回京师。757年即唐至德二年,肃宗皇帝回到长安。他并不认为这是军事上政治上的胜利,而是佛法无边所致。为感谢佛佑,敕颁给当时佛教界有重要影响的地藏王菩萨应身—金地藏—这么一枚金印完全也是有可能的。

        1250年的沧桑,金印经历了我们国家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其间经历了多少战争的动乱、宵小的盗抢,甚至政治运动带来的厄运。有人不止一次的跟我们说:金印一出,人头滚滚。但几经考证,并且找传言当事人了解,最后的结论是,金印的出现跟人头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有人信誓旦旦的跟我们说,围绕金印,没有死过一个人。据说,该金印上的一个脱落处,就是在“文革”期间被人用枪打的,我们实地查看过,究竟是枪打的,还是自然脱落,不经过专家严格的检验鉴别,是不好断言的。于是,就油然产生了第三个“谜”——

    金印到底经历了哪些磨难?

        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芜湖古今》有载: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九华山附近也成了战场。为保护这枚金印,一天夜里,肉身殿方丈携带它乘一条小船,顺江而下。经过芜湖江面时,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被掀翻,方丈连人带印落入大江之中。在水中挣扎时,他似乎看到一个浑身被金光笼罩的菩萨立在自己面前,笑着对他说:“莫惊慌,我是地藏菩萨,多谢你保护九龙金印的好意。依我之见,此印还是保存在芜湖广济寺为好。”等到方丈睁开眼睛时,自己已被江浪推到岸上。也就在这天夜里,芜湖广济寺当家和尚也梦见地藏菩萨,要他在七月三十那天清晨到江边去。到了七月三十那天,当家和尚早早来到江边,排案焚香。顷刻间,平静的江面上涌起一阵巨浪,一个硕大无朋的乌龟背驮金印浮了上来,慢慢游向岸边,刚一近岸,就用力翻了一个身,金印落到沙滩上,从此,九龙金印就进了芜湖广济寺。

          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芜湖文史资料》、《地名探源》及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有关文章介绍:1937年年底,日寇侵占芜湖,将日军指挥部设在赭山南麓的中山堂。一天,一群日本侵略者闯进广济寺,威逼当家和尚交出九龙金印。面对日寇的淫威,当家和尚虚与委蛇,否认见过这枚传世金印,并拿出一尊古花瓶来应付。日寇队长怒气冲冲地挥刀打碎花瓶,在众僧 “南无阿弥陀佛” 的佛号吟诵中,悻悻而去。僧人们连夜将金印藏入庙堂的地板底下,终于使得广济寺这枚传世金印得以保存至今。

          实际上,九龙金印之被盗,可能也绝对不是一次两次。民国27年版《九华山志》有屡被送回的记载。《龙印碑誌》就是一次失而复得的记载。

        此印确实是唐肃宗皇帝敕赐的吗?不好说。九龙金印于清光绪年间传到芜湖以后,也曾有过被盗的经历,好在在众僧的追赶下,歹徒将金印丢入广济寺内的放生池,后被打捞上来。为防止再次被盗,广济寺专门派僧人去上海仿造了一枚独龙金印,并对外宣称,九龙金印没有找到。仿印与真印相比,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为盖印方便,龙的造型由俯卧型变为直立型;其次是印文的字的笔画不一样,边框的花纹也不一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真印边上刻制的“唐至德二年”变成了“唐治德二年”。一说是受命办理刻印事宜的和尚传话有误,因为不可能将真印带在身边;一说是真印在手,僧人心中有数,造个假的也能当真的用。其实,复制这颗印也不是源于芜湖,九华山多枚金印(实为铜印)、玉印,都镌刻“唐至德二年”字样,其中一枚是张姓子母同置的铜印上就有“唐至德二年敕赐”字样。

          围绕九龙金印,除了以上三大“谜”之外,再看“御赐金印简介”,还有三小“谜”。即一、此印确实是唐肃宗皇帝敕赐的吗?二、此印的篆字究竟怎样念?三、此印的重量究竟是多少?根据资料,一一道来:

        一、此印确实是唐肃宗皇帝敕赐的吗?《九华山志》云:相传唐肃宗李亨曾命人以金铸“龙印”,印纽镌螭龙九条,但史料无考。我们也查阅了《二十五史》、《旧唐书》、《中国通史》、《中国史纲要》等书籍,没有相应的记载。至于是不是皇帝敕颁的,主要是来源于推测:因为龙是帝王的象征,而九又是阳数最高者。而九龙者,只有皇帝。故根据“唐至德二年”的年号推测为唐肃宗皇帝所敕赐。

        二、此印的篆字究竟怎样念?此印的篆字为九叠阳文篆字。芜湖本地僧人读为“地藏利成金印”,九华山僧人则读成“地藏利生宝印”,而两地一致的意见是芜湖的金印当为母印,其余皆为仿制。既是仿制,印文应该相同才对,可是为什么不一样呢?百思不得其解。芜湖本地僧人将“利成”解为“吉利成功”、“功德圆满”,九华山僧人将“利生”解为“普渡众生”。我查阅了民国版《九华山志》,上面有“利生”的说法,没有“利成”的说法。所谓“利生”者,当为“菩萨悲愍之心无穷,而利生之事无尽。所以释尊殷勤付嘱,菩萨一肩荷担,实为娑婆众生解脱诸苦之依怙”。究竟孰是孰非?还要敬请佛学家、篆刻家发表高论。

        三、 此印的重量究竟是多少?《芜湖市志》、《九华山志》皆言重4.25公斤,当为市斤8.5斤。“御赐金印简介”称为8.8斤,引起误解。经向市宗教事务局有关人士了解,是将那个“0.5”斤折算成老称十六两制,“半斤八两”。新称8.5斤,老称就是8.8斤了。这个重量也排除了《龙印碑誌》上失而复得的那颗印的真实性了,因为那颗印“周方四寸,重六十四两”。因为“周方四寸”可能折算为12厘米,与真印大体相同,但“重六十四两”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重4.25公斤”的重量。再反推上去,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这枚真的金印就可能已经不在九华山了,而“清咸同间被贼盗去”,后被“偶然发现”,抑或不是九华山僧人使的障眼法,九龙金印在此时就到了芜湖广济寺。这点,从广济寺九华行宫墙上嵌的石碑上似可略见端倪。因为这是一块颁布于光绪十八年(1893年)的县衙公告,介绍了当时广济寺进香的热闹场景以及针对流氓地痞滋扰生事的现象,广济寺主持永静向官府求助,官府下达的戒严令。应该讲,广济寺因金印的到来而兴盛。香客朝九华者,必先于此进香请印,因为这个风俗,芜湖广济寺又被称为“小九华”。

          正如中央电视台解说词所言:“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个结果,但其中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法解开而且可能永远解不开的谜”,因为,这颗“千年金印上寄予了太多的精神力量”。

    转自《中江文史》刘贤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印之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tu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