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落户遇阻”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榜。
作为一个有非全日制经历的人来说,其实很能理解其中的辛酸。2007年,自己以12分之差没有考上本科,选择了省外的一所大专院校上学。因为不甘于专科的学历,所以在大学期间又参加了自考本科,最终在10年大专毕业的同时,也拿到了本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回想当时和自己一起报考的10来个弟兄,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心里倍感兴奋。
当自己满怀兴奋地拿着拿一摞摞的证书给用人单位看时,却被告知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在当时,甚至参加小学的教师入职考试都被拒之门外,此时才发现自己的天真。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人都是在受辱中才会崛起,也许是不满于用人单位的三六九等,自己终于在两年之后考上了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那时候,我想的是,以后别人再不用说我是非全日制的了。
我自考本考的经历当然无法和那些非全的硕士相比,不过我想心态是一样的。就像我曾经质疑道:“同样学这么多,为什么我们就低人一等?那些全日制的人就都是真材实料吗?”
现在我懂了,其实我之所以不平,是因为我付出了,我考自考本科也是一点点学出来的,结果被人歧视,心有不甘。只有付出的人才会懂得被人误解的辛酸。但是我刚才的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自己:自考的人中就都是真材实料吗?也并不是。买答案者、作弊者也比比皆是。
社会评价人才,只能通过像学校排名、学习方式等看得见指标来考查,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是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的。在用人单位眼中,也许北大清华也有不合格的学生,但是学校的氛围、设备,以及对学生选择都是一流的,所以当然会优先选择清北的学生。同理,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时间上都是不占优势的。我的高考考500分,人家高考考700分,我凭什么要求我和别人一样待遇呢?同样,也许自己背地里付出了很多,可是用人单位是看不到你的付出的,所以就会吃亏。我们大可以指责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可是对于自己来说,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我始终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也许社会不承认自己,那么就想办法改变现状,做出成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是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先生参加高考失利,通过长期不懈的勤奋努力,从中专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硕士,1984年考入了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42岁的陈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可能不会在你想要的时候结果,却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