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作业题目:
1. 好好思考一下,你有没有一个写文章时可供征引阐发的资源库?
如果有,是哪一方面,已经读过了哪些书籍?
如果没有,就再思考一下,哪些方面有潜力成为资源库的?
2. 仿写汪增祺《八千岁》中的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一种浓烈的情感。
“前头”没有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看。进了隔开前后的屏门,一边是拴骡子的牲口槽,一边是一副巨大的石碾子。碾坊没有窗户,光线很暗,他欢喜这种暗暗的光。一近牲口槽,就闻到一股骡子粪的味道,他喜欢这种味道。他喜欢看碾米师傅把大黑子或二黑子牵出来。骡子上碾之前照例要撒一泡很长的尿,他喜欢看它撒尿。骡子上了套,石碾子就呼呼地转起来,他喜欢看碾子转,喜欢这种不紧不慢的呼呼的声音。 ——汪曾祺《八千岁》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 拍摄于“那年记忆”影展第一节课作业正文:
1、关于资源库的部分
写文章是征引的资源库有《句子迷》网站。当没有好的思路,或者言语形容想要表达的内容时,会先在网站搜索关键词,看其他作家是如何表达的,然后模仿修改。
会经常翻阅的书籍和报纸以及公号及其他内容有如下:
▶书籍:1、冰点周刊的《永不抵达的列车》,然后学习分析里面的写作技巧。2、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杂志:《Lens:目客》、《三联生活周刊》
▶公号:《人物》、《大家》
▶视频:梁文道《一千零一夜》
2、模仿写作
注意:重复+细节+多感官
独自一人来博物馆观看“那年记忆”影展,正厅门口还放着小时候学校大喇叭里总唱的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听到都欢蹦乱跳起来,但是今天没有,不过心里还是跟着旋律哼唱着......
展厅里陈列的是60年代-90年代有时代意义的历史瞬间,门口有一面墙是对公众开放的,可以挂上自己家的老照片,也可以留下只言片语,还未看展览我的思绪就已经开始工作往回倒转,脑海里放映着遗留在记忆角落里的曾经。
走进展厅,里面的人不多,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古稀老人,老人仿佛在与过去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心灵对话,看着老人的身影并未感到岁月流年犹老的孤寂,却有光影回忆仍在幸福。 老人很像我的爷爷,那个特爱给我讲陈年旧事的爷爷。爷爷的故事总是离我很远,都在70年代以前,在我还未出生前发生的故事。
停驻在每一张被定格的面孔陌生照片面前,心里毫无距离感。那时的着装虽朴素,但个个精神饱满,有的眼睛里闪烁着迎来好日子欢乐,有的全身都散发着对时代歌颂的高涨气势,也有懵懂儿童学唱板戏的专注与认真模样,仿佛春苗出土迎朝阳。或许是因为泛黄的照片里有些风景、建筑、街道,现在被保护的仍跟当初似乎一模一样;或许是爷爷讲过的故事在旧照片里找到似曾相识的场景,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一个不到500平方的小展厅,不知不觉中竟然看了一个小时,走到出口处还觉得意犹未尽,门口的音乐也变成小时候喜欢看的《闪闪的红星》电影的主题曲《映山红》,于是我又向了入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