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不想被唠叨、不想被管着、不想……带着种种不想,朝思暮想得盼着长大,总觉得长大可以穿大人衣,说大人话、做大人事,放飞自我,随心所欲。
随着斗转星移,我们在不想工作、不想结婚、不想做房奴、不想做孩儿奴、不想父母变老……种种不想中被迫长大了。看似遥不可及的职场撕逼、生活鸡毛都在成长中接踵而至,令人无力招架,连连“败退”。谁不想在无忧中度日,可现实只得让我们一边自嘲:老了!一边试图在“宝宝”的称呼;“18万岁”的呐喊;甚至在动画影片的重温中寻找那个被遗失的“彼得·潘”。
《彼得·潘》是英国知名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的代表作。家中排行老九的他,在6岁那年,经历了哥哥大卫的不幸离世,母亲因此郁郁寡欢。为了振奋妈妈,他发奋学习,22岁时就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巴里频繁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并创作了多部经典的剧本。
可妈妈心中永远惦念那个长不大的哥哥,巴里多次扮演哥哥大卫的形象哄妈妈开心,由此萌生了创作《彼得·潘》的想法,随后结识的卢埃林·戴维斯夫妇一家中5个小男孩,成为了彼得·潘的人物原型。
继而,温暖世人的经典佳作诞生了。虽然后期巴里77岁离世,但他笔下的“彼得·潘”却让整个世界为其着迷,他获得了永生,为无数人带来了欢乐和勇气。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小孩心里,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约翰-康诺利
真正成熟的人,99%都“长不大”。
01.生活中,我们都是“落荒而逃”的孩子
故事中的彼得·潘是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他像大多同龄人一样,调皮贪玩。一个雪夜,彼得·潘路过达林先生家,对姐姐温蒂讲述了那个有小仙女的“永无岛”,除此之外,还有漂亮的美人鱼和一群脱离父母的孩子们。在那里,到处都是奇特的冒险和无尽的趣味。
温蒂和弟弟们被彼得·潘口中的仙境迷住了,忍不住跟着他一起学起了飞翔,并趁着大人不在,连夜“落荒而逃”地奔向心中的圣地。脱离了家长的孩子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自由自在地玩耍着、欢笑着。
这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的自己?面对着世间无处不在的诱惑,无论自己现在的状态如何,意志力总会忍不住的挣扎,内心都会禁不住的躁动。生活需要刺激,人们心有好奇,两者都融合,于是,我们不愿再墨守成规,像“落荒而逃”的孩子一样,奔向期待已久的时刻。
可真实情况通常就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诱惑之下揭示着生活的艰辛,好奇之下也布满了人间的酸楚。
真正成熟的人都有着强大的自律性,懂得规避诱惑、理智选择,保持着真我的“童真”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如孩子般“长不大”的乐呵。
02.感情中,我们都有“想要逃离”的亲人
“离家出走”的孩子们终于摆脱了“想要逃离”的亲人,他们在奇幻的“永无岛”肆意畅快,开心极了。就像作者在书中描绘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可是,没有妈妈的“家”似乎总缺少了那么点温暖,于是,姐姐温蒂暂时成为孩子们的“小妈妈”,给他们洗衣、做饭、讲故事、打扫房间,用自己最大能力去照顾这群不懂得料理生活的孩子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温蒂体会到了妈妈的不易,她想家了,并主动带着两个弟弟和那些走丢的孩子一起踏上了返程之路。达令太太的憔悴无神,达令先生的狗窝盼归,都让人为之感动。回家后的孩子们不再渴望逃离,而是陆续回归正常生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长大了:温蒂结婚生子;男孩们平凡普通;达令夫妇也相继去世……
看似平淡简单的生活,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平日里亲人们朝夕相伴,有耳边唠叨的烦恼;有相处摩擦的不约,似乎除了避而远之,根本感觉不到对方的珍贵,可倘若有一天,对方黯然离场,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想要逃离”必然会变成“念念不忘”的遗憾。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在一起时候,忘却“逃离”的偏执想法,不论亲人的对错是非,关爱对方,包容大度,用暖暖柔情和爱意善待此生难得相聚的缘分,将生命中最珍贵的人和事,铭刻在岁月长河中。
03.工作中,我们都怕“望而却步”的难题
“诱拐”了孩子们的彼得·潘,知道自己作为家中“大哥”的责任。与海盗的战斗,他勇敢的冲在前面,即便身负重伤,也不忘记把生还机会留给“妈妈”温蒂,幸得鸟巢坐船,他侥幸逃脱;孩子们被抓后,他再次勇挑营救使命,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和无畏的斗志,救回了孩子们。
这份迎难而上的精神像不像为生活死磕的打工人?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令我们“望而却步”的难题。此时,真正成熟的人会懂得:职场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就像从“烟王”到“橘王”的褚时健,59岁选择挑战“创业难题”,将云南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卷烟厂,打造成了世界第五的烟草大厂,从此被誉为“烟王”名号,享尽荣华。
71岁时候因经济问题遭受重大变故,锒铛入狱。那又如何,即便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多项疾病缠身,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他仍在保外就医时,借钱开始了第二次种橙创业。就这样,他在哀牢山通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终获成功。
遇到困难,人们本能退缩和害怕并不可怕,怕的是因此避而不及,心存侥幸地走“捷径”。“捷径”好走,危机四伏;“难题”难磕,安稳踏实。
真正成熟的人,会适时放下“望而却步”的胆怯,以勇气为矛,以信心为盾,怀揣着责任和使命感,在成长之路振臂高呼:“必胜!”
04.写在文末:
张爱玲曾说:“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代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曾说:“在我心里,我就是彼得·潘。”
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认为“所有会飞的角色,无论是超人、蝙蝠侠还是外星人E.T.,都是对得·潘的致敬。”
无论生活有多么不堪,请相信,总有一丝阳光洒落,带给我们慰藉。学着像长不大的《彼得·潘》一样,学会给自己勇气和温暖,对自己多一份肯定和欣赏,生活非童话,生活也本就是童话,只要你心存美好,结局就会圆满。
《彼得·潘》是写给孩子的冒险故事,也是写给成年人的自救指南。如果你有孩子,愿你们可以亲子共读,感受爱意满满;如果你心中也有这么一个彼得·潘,愿你与他相约,寻找到成长之路中遗失的美好!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品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