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乐焓的妈妈发信息给我,说她想和她女儿语音通话。(因手机不能带入课堂),看到这条信息已经是中午午饭时间了,我赶紧把手机给她,让她先走一步,边走边打电话。
当我走到食堂门前时,她正迎面向我走来,伸出手还我手机。瞧她那撅着小嘴,拉着小脸,走路一副极不情愿,两只大又黑亮的眼睛噙着泪水,我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了————她妈妈又一次与她失约了。前些天,她妈妈答应她来学校看她,因工作原因连续往后推迟,这次干脆不来了,理由是还有三天就放假了。
乐焓还我手机后,头也不回就走进了队伍。看着她很是失望难过的样子,我真的很心疼。我赶紧跑到她身边,礼貌性的摸了一下她的头,说:“你妈妈刚换工作,有点忙。”没曾想她歪着头笑着对我说:“是有点生气,但我知道妈妈忙,我理解她,就算我回家也不怎么见到她。”这话差点把我的眼泪催下来。说完后,她就蹦跳着排队打饭去了。
先抛开失约不讲,另一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班孩子从五湖四海来到宁波,来到父母身边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老家父母年纪大了,身心条件已不允许再帮带孩子;2.老家父母已故,再无人帮其照顾;3.老家父母对孩子的宠溺已经影响孩子健康性格的成长;4.自身已在宁波买房定居,但孩子目前不满足公立学校的入学条件。无论何种原因,孩子来到了亲生父母身边。那是不是父母就能够更好地照顾好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呵护呢?是不是父母就能够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空间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从对我班孩子的调查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情况不乐观。我班绝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上班族,而且上班的时间较长,加班是常事。家长无暇照顾、无暇指导、无暇督促、无暇陪伴。每次放大假回家,有很多孩子都是独自在家,独自解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冷清、无聊、外卖、手机陪伴孩子度过假期。
在很多家长思想中,收假当天的上午陪孩子买买零食,嘱咐几句就是对子女的关心。孩子在学校开心吗?交了哪些朋友?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孩子在身体发育中、心理成长中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随着跟车老师点好名,司机关好车门又带回了学校。
我暂且把这种陪伴叫做“冷场式的陪伴”。这种陪伴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具严重性,让孩子产生一种“我在你身边,却如见不到你人一般,不如不见”的心态,它让孩子更缺乏安全感,孤独感更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壑更深。
我是两个孩的父亲,深知每个为人父母的不易,更深知真实的、真情的、真爱的陪伴对孩子有多么的重要。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我所要做的是用我自身温暖,让班级温暖,让孩子温暖;用我的幸福去打造班级的幸福;让温暖和幸福陪伴孩子,呵护孩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