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肯定又这样一群人,他们上班的场景是这样的:
上网差资料——点开网页——弹出新闻——浏览新闻——弹出微信窗口——会微信——刷朋友圈——发微博——加班
你问他们忙不?忙死了!忙什么?瞎忙!
深潜活动的用户,可能都不至于这样,你会说:我可是又清晰的计划、明确的目标,每天都列出待办事项,并认真完成当天任务的。
我想问这样忙碌的你,真的感觉到高成效吗?很多人的回答也许是,可能也未必。
如果“忙”划分出来,会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叫“瞎忙”。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蒙着眼睛,什么都想抓,却什么都没抓住,他的工作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最高境界叫做“高成效专注”——就是一个人通盘思考过以后,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核心事情的关键要素,然后特别专注的做好这件事,整体非常从容。
在第一和第三个境界中,有一个大部分人都在的状态,叫做“可视化忙碌”。这些人也有清晰的目标、计划、流程。但是你仔细看,他们会喜欢做那些做了就有结果的具体性事物。以此来获得成就高。
比如一个人要每年读100本书,读完还会做厚厚的笔记。但是是哪一百本,为什么是一百本?这些笔记之后看过没有?学到多少?恐怕都没想过。
或者每天回复很多很多封邮件,抄送一堆人,但是你具体问他做了什么,也不太知道。他们要的,是“看上去很有成就”。效率很高,效能很低,这种人就是可视化忙碌。
再比如,如果你每天的重点是打卡,不是专注,你也是一个可视化忙碌者。
一、为什么会出现“可视化忙碌”?
在农业时代,我们插上秧苗,就会收获稻谷。稻谷呈现他的劳动,劳动得到物化的收获,很有成就感。
在工业时代,一个螺帽一个螺帽的组装,最后组装成了一辆车。组装好的车呈现他的劳动,这样一个人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到今天,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并不是每次脑力劳动就会有一个可显现成果呈现出来,似乎没有一个能看到见的东西说明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很久之后,我们会惊叹“时间都去哪了?”这种感觉很挫败。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
华尔街有一个基金经理辞职去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投资这个事虽然赚钱,但是比肾都虚,每天都是看表格和数据,不知道成功有多少比例是自己决定的,他宁愿去做一件踏踏实实的可以有成效的事情,比如说把摩托车从不能动,到修好,变成可以动,就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你看啊,我们现代人想要追求成就感,他需要看到可视化的东西。
二、什么是高成效专注?
与可视化忙碌相对的是第三种境界,叫做高成效的专注。
什么叫高成效专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描述。
我听过最好的一个讲法是《一件事》里的说法:
找到这么一件事,通过做这件事,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更加容易或者不必要。这个时候你就找到了一堆事情中间最核心的一件事,通过专注做这一件事情,就会收到高成效。这就是你的“高成效专注”点。
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就是二八原则,你的工作中20%的事情能够产生80%的效益,若把其他的事情都扔掉,然后专注做这20%的事情。你的效率是一般人的4倍,等于加了4倍杠杆。
但是很多人没有继续往下想——这20%的事情里,其实还有20%的事情是能带来80%收益的。如果你不断地找20%的20%的20%,那么你的收益会是别人的64倍。这就是你要找到的“高成效专注”点。
在《跃迁》里,我把这个成为“头部”。在一个行业里,往往2%的人赚走80%的钱,2%的电影收获80%的票房,这几个人就是头部。预期满世界铺开来找人,不如反复的思考——谁是头部?怎样能接触他?哪些事和人推动他?哪一句话能一下子打动他?
反反复复思考,找到这句话,这件事就通了,这就是“高成效专注”点。
其实,每一件事,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大的板块中,都有最关键的那一件事。而高成效专注者总会持续的移动探照灯,把注意力放在那一件核心事情中去。
这就是完全不看目标的“瞎忙”和满足于看上去很忙的“视觉化忙碌”与“高成效专注”中的最大区别。
请停下来思考几秒:
· 什么是你该专注的那一件事?
· 通过做这一件事,其他所有事情都变得更加容易或者不必要?
其实每个人的这一件事是不同的,有的团队只要心气儿在就不会输,有的团队只要指标在他就会很清晰,有的团队可能抓住了刚需就可以,而很多做政府的团队,他可能会说跟一两个政府人搞好关系反而是更加重要的。
但每个人工作之间都一定有那个20%的20%的20%。
高成效专注这,懂得花更长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观察反思,而不是闭着眼睛做事,或者满足于可视化的忙碌,去思考寻找真正该做的“那一件”。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区分了三个忙的程度:瞎忙,可视化忙碌和高成效的专注。
对于你来说,如何找到高成效专注的那件事?
这可能需要你静下来好好思考,慢慢反省,经常深潜,去寻找它。
这一切都需要你花更多时间静下来,在专注状态下思考。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的很真正先做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