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
追求梦想是种病

追求梦想是种病

作者: 柳五 | 来源:发表于2015-04-27 14:51 被阅读0次

    什么是自我?有太多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来描述它。笛卡尔一句“我思故我在”提供了最低的限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少现在正在执行思考这个动作的“自我思想”是存在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初中生高中生们毕业时同学录上常写的语句,这句话也因此顺应了环境,变了层意思。这层意思是:我有思想,有自我,有个性,我酷。我们的父辈们毕业时同学录赠言大概不会这么写。他们不怎么思考“自我”这个问题。但是笛卡尔这一句话实在太单薄了,靠这句话来定义自我简直是痴人说梦。

    改革开放以后除了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还有大量输入的个人主义思想。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这方面的参考案例,疫苗也没打,所以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对这个东西没有任何免疫力,几乎是当成自然真理一样接受了。而我们的父辈们早就被集体主义洗了脑,对待那些个人主义的东西几乎都刀枪不入了。这也许是我们总觉得和父母有代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80后,毕业工作没多久就被90后们推下了网络头条。那时候更多的是报道90后的脑残行为,是作为一种类似凤姐性质的事物出现的。到后来,随着互联网创业潮的兴起,90后一下子成了所谓最具“自我意识”的一代,最有“个性”和“表现欲”,最能“活出自我”的一代。报道中的90后们视房子为无物,能够以一种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眼光将买房的钱省下来去社交、旅游、创业、实现理想;他们自由不羁,不受传统等级观念束缚,会以随机概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志趣相投为社交核心,依靠各种社交工具融入一个个圈子;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野火。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地自我,多么地潇洒。

    我不非常确信真实的90后们是怎样的,也没这个必要,我相信一定很多元化。但我不相信那些创业大佬们报告上呈现的那些90后分析,因为那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给广大散户画大饼圈钱和给IPO路演讲故事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舆论并不好,因为它隐含地把集体主义给晾在一边,把个人主义视为真理了。

    从小到大,只要不是特别鲁钝的人都会因为自我这个概念而焦虑过思考过。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定位的过程。青春期的人会很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哪怕这些认可中包含着很残忍愚昧的成分。鄙人青春期的时候觉得自己梦幻中最牛逼的形象就是加入黑社会和老大一起光膀子砍人,然后浑身血迹地提着刀站在尸体堆里,嘴上叼着一根烧了一半的香烟。每个人都得需要一定的相对周围人的优越感才能活下去,这份独特的优越感可以凭借的特征,几乎就是大学毕业前后那几年关于自我概念的实质内容。

    现代社会对自我的强调其实是过了。《鸟人》里Riggan就是因为一直要找到“自我”,所以才不再继续演birdman这个超级英雄,转而到百老汇去演话剧。他一方面是因为觉得他自己就是他自己,而birdman只是他塑造的一个银幕形象。所以他非常不希望别人以birdman来认可他。另一方面他觉得百老汇那种高端舞台才是证明自我的最好的地方,也是自己梦想的初衷。这一类电影中社会总是作为一个权力巨大的怪物出现的。它拥有无所不能的本领,能指鹿为马。

    欧美一直有个人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普通人的半吊子理解中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个天生的、神秘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分割的内核,称其为灵魂也好,称其为“自我”也可以。这个“自我”往往被社会上的种种所束缚和阻碍,从而其“自由意志”得不到伸张。这个自由意志就是“自我”的理想,哦,不,是梦想。“自我”是唯一的,梦想是必定与众不同的,伟光正的,一旦实现必定是极大的成就和幸福,所以它是最高的追求!

    所以现在各种选秀舞台上总会有梦想导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大多数选手也总会宣扬说自己为了一个早已有之的梦想如何坚持如何受苦如何牺牲之类的。这很能给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下药,要真信了就傻逼了。

    深刻的对于个人主义的阐述不重要,因为它无法在普通人中心中落地生根。所以像安兰德这个老娘们在《源泉》的塑造的那种个人主义形象获得了广泛的信仰般的认可。不得不吐槽一句,《源泉》在豆瓣上评分那么高,其实这书和一部霸道总裁题材小说或一部玄幻意淫小说没啥区别。主角洛克那种凭空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几乎什么也做不成。

    只看哲学书的害处很大,最大的害处是浪费时间。因为哲学书一般都不太好懂,而能去啃哲学书的人潜意识都觉得这种书很可能具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妙用,因此会觉得再生涩难懂也要啃下去,一定要理解通透。结果耗费了很多时间在“思考”和“领悟”上,自以为得到了智慧。我见过一个人一开始读书就上《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人的世界观里,唯有吃苦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有一种找虐的倾向。有一次这人睡眠不好,我给他推荐一种叫做刺五加的中药。这种药很苦,一般要兑水加糖喝。但是这哥们不,他一定要生吞。因为他认为这样药效最好,见效最猛。杨绛有一句名言: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我觉得最适合送给这位生吞刺五加的哥们。有吐血思考的那些功夫,还不如看点知识性的书,甚至还不如玩玩游戏或跑跑步。知识量多了,见识广了,阅历丰富了,很多问题也就由下而上的解决了。

    适合这种自下而上去思考探索的命题中,“自我”便是其中一个。《鸟人》中的Riggan在我看来是被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给毒害了的人。他说他要寻找自我,如果他原先有比较坚固的关于自我的形象,那么在他只要在对自己的认知中刨除birdman的形象就行了。但问题是,他原先也不见得有什么所谓的“自我”。要不然为什么从辞演birdman开始,他的生活空洞乏味,在话剧上也没见什么才能和成果呢?对于这类人来说,生活永远在别处。就像现今大多数80后和90后们总觉得最好的生活是别人的生活一样。我们成长于集体主义的大环境中,但是自己却用个人主义矫枉过正了。尤为恶心的是,既用了安兰德那种个人主义垃圾,还很受社会世俗的集体眼光的塑造。在这种自相矛盾中,个体会很扭曲。比如,某人欣赏自己一意孤行、决不妥协、自私自利,相信自己天纵英才、创造力无限,而同时很受用网络上鼓吹的那些创业神话,认可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就是成为第二个马云。这样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较大。

    究其本质,“自我”是个综合的发展的概念。我们“自我”形象一定是慢慢地被各种社会关系给定义的。凭什么认为24岁以前接受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定义是属于“自由意志”的,而以后的都是属于社会强加的违背“自我”的呢?又凭什么认定一个人要是改变了一个拍脑袋想出来的“梦想”就失去“自我”了呢?

    集体主义风气较浓的社会中人们对于这种近似偏执的对“自我”的思考与追求要弱很多。再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的社会形象具有很大的可预测性,因此只要按部就班地活着就行了。他的“自我”就是他的社会关系的综合。速度与激情系列不是一直在鼓吹Family吗?个人主义主导的美帝都知道用集体主义的元素来调和个人主义了,我们就别太执着于去找寻自我了。实在没招,就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从统计学上来讲,你已经为人类繁衍这个一切大问题的前提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求梦想是种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eo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