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男子被红衣大妈拖出登机口
这个周末,一个穿着一件T恤衫牛仔裤的中年眼镜男被一个红衣大妈领着人堵在机场,从登机口硬生生拖出来,原因是追债。
中年的摇滚男人拿个保温杯已经让无数人唏嘘,中年男人被以这种方式出名,更是斯文扫地。尤其是这个人据网友爆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前董事长和大股东,袁明。
——袁明是谁:一个男人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袁明,1963年人。
17岁考入太原科技大学,21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徽淮北发电厂工作,成为一名工程师。作为一位技术狂,29岁的他,南下深圳创业成立电子科技公司同洲电子。从做电子显示屏入手,后转型为数字电视终端设备制造商。
1998年推出第一代产品,2001年拿到风投,2006年在A股上市,前后不过9年。
一杆进洞,一气呵成。
这一年,他43岁。
2006年的同洲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行业地位是全国老大,A股上市,黄袍加身。主要股东融技术专家、资本明星于一体:第一大股东兼创始人是技术专家,第二大股东达晨创投,第三大股东深创投。
可谓钱途不可限量,堪称那一年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
然而时运不济。
上市以后没多久,同洲电子的主营业务产品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竞争开始陷入红海,竞争日渐激烈,公司收入停滞,利润下滑。2010年,同洲电子出现亏损1.3亿。
在公司主营业务遇阻之后,同洲电子开始转型。这时候的大背景开始推三网融合,A股市场上开始炒互联网+的股票。同洲电子把握着这股东风,做盒子。这场转型颇受资本市场的喜爱,2013年,同洲电子的股价上涨了168%。
资本市场的反应让同洲再次感受到了命运的温暖,毕竟哪个百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没遇到过几次挫折?
意气风发的袁明在同洲盒子上市前夕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是不是很霸气?只是没有实力做基础的霸气是雷人随后不久,同洲又指称小米盒子抄袭了同洲机顶盒操控法。尴尬的是而小米并不把同洲当做是同一档次的对手。小米王川表示太雷人。
同洲盒子也确实不是小米同一级别的对手。第二年,同洲盒子已经不怎么被提起。
2014年,同洲电子巨亏4.17亿。转型遭遇重挫,主业收入萎缩。
自此之后,袁明感受到的只有资本市场的冷酷无情。只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
2015年5月,袁明将所持股份的98.74%质押给券商,两个月后股票腰斩,袁老板爆仓。
2016年3月,袁明与小牛资本签订借款协议借款8.7亿,随即赎回在券商的股份后第二天又质押给小牛。再后来,袁明不能归还借款,小牛资本拿到了袁明质押给它的1.2亿股同洲电子的股份。
为了获得资金,袁明不仅清仓解禁股,也通过种种操作绕开证监会的审批卖掉了限售股和控权股。
同洲电子最终换了主人。
——估值还是赚钱
每一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
但有的企业能够驶出浅湾,走向更广阔的海域,而有的企业却会从此搁浅直至船破帆烂,背后的原因何在?
答案是:掌舵人的格局。
同洲科技上市以后,过于迎合资本市场,重视估值重于现金流。在转型的关键时刻,同洲科技选择了更有故事性却高度消耗现金流的业务来迎合市场热点,却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赚钱,没有认认真真的去构建业务壁垒。
同洲电子选择的数字机电盒领域,这是一个资金消耗型的领域:
大客户依赖严重:2016年年报里,前五大客户占据了35%的收入;
毛利率低:面对大客户,议价能力弱,毛利率常年在15%-20%之间居多,2016年主营业务毛利率18%;
应收账款大:还是在大客户面前的议价能力问题,2006年至2012年,同洲电子收入从10亿到达21亿,净利润从6700万增加到1.93亿,所付出的代价是应收账款从2006年的3.44亿增长到2012年的13.8亿。
投资规模巨大:制造业的收入扩张以及新产品的上线,都需要产能的扩张支撑,这就需要不断的资本支出。2006年-2012年,同洲电子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高达10亿。
同洲电子为了短期的估值去迎合资本市场,做着低毛利率的事情却为了增加利润不断增加应收账款与投资。转型上追逐手机、盒子、电视互联网这些竞争对手极其强大或政策极不明朗的领域,却一直没能建立新的根据地。最终,现金不断失血,坐失转型良机。
沉重的包袱压得同洲出现了巨亏,2014年巨亏4.16亿,2016年巨亏6.1亿,于是出现了袁明大甩卖的一幕。
这一幕,就是缩小版的乐视故事再翻版。同洲的故事与乐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乐视是为了弥补一个坑而吹出更大的故事,同洲提前刹车却为时已晚。
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可以看到同洲明显在刹车了。无论是应收账款规模,投资规模,都是在明显控制力度,到2016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回到了3.55亿,2016年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负2200万,是高峰期年度的十分之一。
只是,同洲已经失去了转型的机会,袁明被迫出局。
人到中年,企业到了这个规模,别太在意估值了,踏踏实实做事,赚钱,才是王道。
——结语
要做赚钱的公司还是高估值的公司?同洲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估值,主动权取决于别人,赚钱,主动权在自己。
乐视这个老师带坏了很多老实徒弟,乐视曾经的成功让干了一辈子制造业的徒弟们看到,炒概念比做事赚钱更重要。做PPT、讲故事,竟然可以做到市值高达千亿。只是当他们真的学的时候,发现才这是更大的坑。踏踏实实赚钱比什么都重要。老干妈多年不上市,有其智慧。
社会大学,学无止境。
袁明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年轻的科学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长,但是在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依旧不够深刻,对互联网+新行业的认识过于肤浅,最终在大时代的潮起潮落中没有把持住自己,迷失了自己。
很多错误,事后看来如此清晰,可是面对一个膨胀的成功者,又有几个人能对他说真话呢?他又能听进去几个人的意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