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静心而论1619):
从梦想到现实(二)
——《尊重与希望》读书分享十八
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目标,他就会有具体行动的动力。
一般的谈话中,我们(咨询师或家长)在倾听和接纳当事人抱怨和诉说的同时,对他的目标充满好奇,引导他将“报怨”转化成“想要的”目标,让他表述“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谈话过程中要关注当事人的正向语言,看他“想要”发生的是什么,避免我们臆想他们的目标。
发展目标的小诀窍,由负面到正面、由抽象到具体、有多选一,由大到小、有内在到人际、有他人到自身;如果是遇到多个问题时,要确认优先谈的一个主题;这些原则不仅协助我们真正了解当事人的目标,避免我们误解当事人想要的改变,或自行为他设定目标,更能协助他在头脑中描绘清楚的目标图像。
如何设定“良好构成的目标”?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目标是对当事人极具建设性、重要性、吸引力的,以及符合他的价值观,也就是被他所认同,这是他想要的,对他有意义的,有好处的,就可能会带来希望感,也会让他产生高度的改变动力。
第二,目标是可具体观察评量、清楚明确、可反映改变信号,以及描述着行为动态历程化细节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协助当事人将小目标与动态视觉具体化、抽象化,演练一下细节具体怎么做,增加当事人内心的合理掌控感。
第三,目标具有人际互动情景和行为动态历程的详细脉络。
第四,目标必须是在当事人可控制范围内,及可承担的情况下,有些难度但有可能达成的,是合于目前现状与符合成本效益的;最重要的是,目标是在谈话后立即可行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或最核心的议题。所欲的目标是当事人能做到的,在他做的过程中,他就会有信心、有力量,进而带来滚雪球效应。
我们要促发立即行动的一小步目标,也就是把大目标变成小目标,再变成一小步行动,一直到最后的一系列的变化;目标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要不断的确认一次要完成什么,不要期待一下子就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当事人能量很低,他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他就很不容易产生想要的目标和愿景,我们需要给予他相当能量的支撑;还有一些人是暂时没有目标;就要优先开发因应例外问句与应对问句,让他产生敢于梦想的能量;如果当事人一直无法得知自己要什么目标,我们就要邀请他做一小步,一点点的回忆,最终帮助他找到可以开始具体行动的一小步,让他能够尝试突破现状,最终带来很好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