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福港

作者: 杨梅煮酒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22:48 被阅读0次

    神福港,原来是湘东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小港口。

    相传明正德皇帝下江南时,停船上岸到攀竹庵游览,在桃花港饱尝了一顿与宫廷膳食截然不同的民间祀神酒肉,龙颜大悦,赐名为“打神福”。于是桃花港改名为神福港。

    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故事里点到的几个要素“停船上岸”、“攀竹庵”、“祀神酒肉”综合起来就是神福港的典型特征了。

    四百里渌江流到神福港镇,江面宽阔,水流平缓。行船到此,船夫们往往停船稍息,上岸买些油盐肉食,所以神福港的商业历来繁华胜过其他地方。加上渌江两岸,一滩平畴,筒车枝桠日夜不停,提水灌溉。粮食产量自然胜于他处,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农历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就是神福港赶集的日子,农家特产云集,打父亲的父亲的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的。

    隔壁乡有个同龄女孩写过一篇《买米》的文章,写得非常真实,也写尽了农家人去赶集卖米的心酸,据说获得北大某届文学大赛一等奖(有兴趣可以看文末链接)。

    我们家虽不富裕,但并不需要卖家里物品去换得我们兄妹的学费,所以印象里每次跟着父母去赶集,父母都会买些食物或水果,如家里没有种植的土豆、花生、红枣、苹果、梨之类的。逢年过节,母亲还会让我们在集市上挑几匹我们喜欢的布料,再由我们从《上海流行服饰》上选一款自己喜欢的款式,然后她就照着说明给我们缝制好,记得蓝色条纹海军装、绿色青苹果裙子、靓丽合身的棉袄以及别具一格的书包,穿去赶集也是十分抢眼的。

    除了赶集,神福港人还有一个经常会去的地方,那就是攀竹庵。哪家哪户家里有个大病小病、白事喜事,都要去攀竹庵烧香请水或烧香还愿,传说攀竹庵的祖师爷特别灵。

    攀竹庵的传说也是起源于明代,说是明朝宣宗皇帝成化二年,天下大旱,江浙一带几乎颗粒无收,连首都南京城里也出现饥荒。神福港依靠江水灌溉,却取得丰收。有三户大户捐米三担(不知是否记错,一担米大约一百多斤吧),从神福港装船押运到南京赈灾。三人的义举受到明朝当局予以嘉奖,特意赐予文凭路引,就是今天的特别通行证的意思。但在返回途中将文凭路引遗失,好在被一位出家人捡到送回来。这位出家人不受重金感谢,只说自己没有住持的庙宇,闻听醴陵富裕,想一同来醴陵找一块地方卓锡修行,于是来到了神福港。

    这位出家人就是攀竹庵的祖师爷,俗姓阎号筠道,称为衲裟森老,江南人氏。神福港的大户特意请了一位堂客照顾祖师爷的生活,祖师爷每天吃饭稍稍吃一点就饱了,吃完饭就到汤家坪一带的山林转悠,寻找风水宝地,每天很晚才回来,还特别交待那位堂客不要到山上去找他。这样过了一个月,这个堂客实在忍不住好奇心,就趁祖师爷出门,偷偷跟在身后去看。只见祖师爷一个人在汤家坪杉树坡建庙,山顶上没有水,祖师爷就攀在楠竹尖上说法,将山底池塘的雨水运到山顶。又在庙前面挖出一个扮禾桶大小的水坑,通过水坑将山底下的木头一棵棵运上山。醴陵堂客禁不住喊出来:“这还得了。”不想这一喊,祖师爷法术顿时失效,当天就面向北方坐化升天了。神福港人感念祖师爷的恩惠,邀集地方名流,将庙宇建筑完毕,就叫攀竹庵。这个庵堂穿越岁月风雨,几经拆建,现在的香火还是十分旺盛。

    神福港人逢事到攀竹庵烧香外,逢年过节则在家里祭拜各路神仙菩萨和祖先,诸如土地神,观音菩萨,守门的门神,灶台上的灶神,养猪圈里有猪神,门前若有棵双手环抱不到的樟树的话,还会祭拜树神……而所有的祭拜仪式都是要先准备好祭神酒肉,——你没看错,祭神不仅需要各类肉,如一只煮好的整鸡,一碗扣肉(或一长条腊肉),一条蒸熟的大鱼,以及若干杯满上的白酒。

    这些祭拜的酒肉非常香,等祭拜结束后,即可炒菜食用。我小时也见过一些家庭,可能相对拮据些,过年所有的酒肉就只有祭拜的一套,祭拜完大年三十的各路神仙菩萨和祖先,还需正月里用来祭拜其他的神仙菩萨,这些人家的祭神酒肉就不会用于炒菜,而是象征性放在吃饭桌上,象征餐餐有鱼有肉,主人会礼貌地请客人吃,客人却不会夹一块去吃。

    《买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gRaAYoLjus6kXd6Jp1-p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福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i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