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接着聊《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最后两位人物。他们分别是斯科特队长和列宁同志,对应的故事一次为争夺南极的斗争和封闭的列车。列宁同志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他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而对于斯科特队长来说,就显得有些陌生了。斯科特是最早探索南极的英国探险家,他在探索南极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又高尚的生命。下面我们具体讲讲这两位人物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顺带谈一谈我的感受。
今天,在南纬九十度出的一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开启了探索南极的征途,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并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则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率队凯旋而归,而斯科特等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们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惨剧,并非在于计划是否周密与否,而是在于前者前者依据丰富的时间经验制定计划,而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定计划。
令人惊奇的是,茨威格并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做传,却用他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一幕。这是因为正如茨威格在本篇结束时所说:“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几位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作者为第二个到达南极的不幸返途中遇难的探险家斯科特做传,而没有为阿蒙森做传,看似对阿蒙森不公,因为这些人应用正确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获得了成功。但是如果你没有阿蒙森那样的经验可循或判断失误的时候,这个时候斯科特式的勇敢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作者创作此书时候正值二战爆发,祖国被德国纳粹入侵。面对强大的德军,欧洲很多国家,包括奥地利都沦陷了,尽管国家被侵占,但生活在这些国家上的人民对德国的反抗却从未终止。那些遭受侵略的人民,没有任何军事和战争经验,但却如充满雄心壮志的斯科特一样,去勇敢击退横在他们跟前的“南极”—德国。
回到斯科特本人,我最佩服的是他在明知争夺第一已无望的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的朝心中的目标前进,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也绝不放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论你处于哪个行业,只要有上升的空间,就勇敢去奋斗吧!切记: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既要有斯科特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毅力,也要像阿蒙森那样注意汲取别人成功的经验。
接下来谈一谈列宁同志,自1907年起,列宁第二次流亡国外,侨居日内瓦,巴黎,伯尔尼等地,1917年3月中旬,列宁获悉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但政权落到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手里,出现了双重政权并从的局面。正当俄国革命面临这样紧急时刻的关头,身在瑞士的列宁急不可耐地渴望着尽快返回祖国。列宁归国仅有两条线路,一是通过德国,经瑞典,芬兰回国,但德国当时是俄国的交战国;而是取道法国,然后渡海到英国,再返回俄国,但英法当时是俄国的协约国。列宁深知,英国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借道给他这样一个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的。最后,它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交换拘留在俄国的德国战俘为条件,乘坐一节铅封的车厢,取到德国而归。列宁此举势必会招来无产阶级的一切敌人的诽谤和污蔑,但他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把自己的荣辱毁誉置之度外。1917年4月16日晚上11点10分,列宁从芬兰乘火车抵达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以后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爆发了。
在作者看来,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犹如威力强大的炸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摧毁了一个旧世界。
列宁同志作为世界和俄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此不过多赘述。只谈一谈列宁同志为了归国而与德国所做的妥协这件事吧!这件事,不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恐怕都不会那么容易被忽略掉,但从实现推翻沙皇俄国,解救劳苦大众的这个大局出发,这只不过是实现归国的一个手段而已。假如列宁不在俄国革命高潮时,即使领导这场革命,那么俄国的十月革命,恐怕很难如期实现。我本人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不论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遇到的事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处理方式也会随情境变化而发生不同。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我们从利与弊的角度去看问题,做到趋利避害,而不是用二元法去看问题,一定要去分个对错出来。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的任务和故事的讲解及我的感受就到这告一段落,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和我交流你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