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华山普生寺后有一片竹林。山上风大,竹林里却是极其安静。穿过竹林,偶见一民间小屋影影绰绰。采药人又走近了些。见那屋匾上书“居无竹”三字。采药人低头想了半天仍是不解:这小屋被竹林怀抱,又何做‘居无竹’呢?抬头已见烈阳高照,忽觉口干舌燥,便走出竹林,沿竹林外折返,不出几步,又见溪水潺潺,溪浅水净,遂沿溪而上。出走久远仍不见尽头,便失了兴致,坐石上。想这溪水必是从普生寺而来,普生寺普度众生,这溪水又滋润山间万物,采药人即为医者,解救民间疾苦,顿觉心胸开阔。俯身饮几口溪水,觉水清似甜,回头见背篓里药草葱绿,心情又舒畅了几分,遂转身下山去了。
因
余因天阴无聊练字之时,收友人照片几张,见九华山郁郁葱葱,因天落小雨更加朦朦胧胧,遂想起恕斋先生崇尚老庄之道,又萌生出尘之意。想如今科技繁盛,诸事便利,人之常情却疏远几分,又觉碌碌终生,除追饱腹之资再无所求。遂做此文,趁缅怀先人之际,望众生享尽人生乐趣。余愿与之共勉。
一、曾是少年无忧时
临安城近日又飘起了小雨,远远见一马车进了城,马车上走出来一妇人,怀里抱着一婴孩,询问小商贩屈家怎么走。“屈家?嬷嬷说的,可是屈鸣谦屈大学士家?”妇人并没抬头,低眉到:是。
嬷嬷站在屈家门前,交给门前小厮一枚璎珞,等着小厮进门报备
那小厮很快跑出来,他身后跟着步履匆匆的屈大人。却见那屈大人身着素衫,满脸皆是震惊与愁思。屈大人对妇人一拜,随后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妇人走在前,由小厮领着进了屈府。大管家屈安唤他“屈大人,屈大人” 他方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对于这位嬷嬷,他已猜出一二,遂解散众人,从议事厅出来接待她。
穿过前堂,后院在嬷嬷的眼前有了不一样的韵味,那一院的花花草草,尤其是那树海棠,嬷嬷低头,看了看怀里熟睡的婴儿,向屋内走去。
屈大人把璎珞还给嬷嬷,等待着她说下文。嬷嬷饮一口茶,缓缓道:“老身是乐菱姑娘身边的嬷嬷,姑娘前些日子,归天了。姑娘生前,曾提起过屈大人,道是斯人已逝,报恩一事,全当过去了。大人之前喜爱老爷子的那本遗作,老身也带来了”说着从襁褓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屈大人。屈大人双手接过,他看着那本《末都赋》,想起自己年轻时云游四海,曾因落水被一对父女所救,那老者虽是不惑之年,却依然神采焕发,站在漂流的舟船上,高歌国难披金甲的雄心壮志。此后人事已非,那位如出水芙蓉般的女儿也流落烟花巷。后来吗?后来自己又曾北上,在烟花巷尾见了救命恩人,设法搭救。却被婉言拒绝,女子怀抱琵琶,穿越人海走向他,那一身芬芳的荷花香气:“屈公子好意,小女子谢过,只是,于这大千世界,已无所求,如今虽身陷囹圄,却得一有缘人相伴。无不感念上天垂帘”他还想再说什么,又被她打断:“公子若觉得过意不去,不妨记得今日相逢,他日再见,了却此愿。”他只当她不想离开心上人,随做罢。忽见她颈间戴一璎珞,看着璎珞,道:“就以此物为诺,如何?”姑娘点点头,转身消失在他的视野里。
“那这孩子?”“那所谓的有缘人,终是负了乐菱姑娘。”“那后来呢。”“死了。”嬷嬷似乎不想在多说。屈大人低头,见那婴孩已经醒来,眉间一点胭脂红。“如今,嬷嬷做何打算?”“去伯甫山,姑娘临终前,将这孩子,托付给了一禹姓长者。”
小雨淅淅沥沥的仍在下,屈鸣谦站在府前,望着嬷嬷的马车渐行渐远,仍是没有从愁思中走出来,若是当年执意救她呢?
“大人。”屈鸣谦回头,见她的夫人赵氏牵着孩子走过来,忙上前搀扶:“你怀着身孕,就不要乱走动了。”他的儿子很是不悦:“那也不能一直闷在屋里呀”
这几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这临安城的屈家。当今大学士屈鸣谦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士,深得圣上器重,长子屈竹卿现年五岁,俊朗聪慧,府上门客众多,形形色色者多之,大学士前年喜得一千金,唤作屈竹影。这千金出生之时正赶上南方的梅雨季节,遂落下病疾,恰遇一年老医者游历,医好了屈家千金。如今医者云游归来,又做了屈鸣谦的门客。当朝如今双子多嫡,若得了这屈鸣谦,何愁得不到王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