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王元化先生去世十周年,忙乱中无法静心写一篇怀念文章,暂时把十年前和七年前的两篇博文发出来,权作纪念!
哲人其萎——痛悼王元化先生!
昨天看电视,见到“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先生于2000年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的短讯。一时心潮翻滚,难以平静。我发短信给老师和海鹰。海鹰回信说:“哲人其萎”!是啊,元化先生算是当今真正的思想家了!读其文章著述,一股清明之气赫然在目,感佩于心!这个春天,吕绍纲先生走了,柏杨走了,贾植芳先生走了,元化先生也走了,中国学术界、思想文化届连失数位硕儒耆宿,真是令人扼腕!
余生也晚,而且在这闭塞的小城,根本无缘得见元化先生。只是,去年我主编的《孔子文化》,还曾寄赠元化先生和其弟子胡晓明先生。也许,先生根本就不曾见到,即使见到,也不一定能瞧得上这薄薄的内刊小册。但作为后生,之所以不揣谫陋,敢于寄给元化先生,乃是出于对先生的尊敬和喜欢。读了一批先生的著述,感受很深。于是,见到新出的先生著作,只要力所能及,便要购来一读。在我心目中,元化先生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思想家。他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他对黑格尔、对文心雕龙、对莎士比亚的解读和研究,我既然是外行,自然不敢置喙!但他对于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尤其是对杜亚泉的绍介、对五四的重新反思,读来真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对韩非、龚自珍思想的评析,也足以折服那些所谓圈内人士。虽然,在上述这些领域,我也没有资格评判,但作为一名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我还是领略到了元化先生的思想的和人格的魅力!他对《论语》几条文本的诠释,也极见功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元化先生一生历经磨难,读读其弟子胡晓明先生的文字,我们便可略知一二。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必然是经历过磨难的人,孔子如此,司马迁如此,元化先生也如此!我们从这些古往今来的圣贤和俊彦身上,可以感悟到《周易》困卦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何以孔子多次讲述其对“困”的体悟和认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和风波,认识到人世间的丑陋和恶毒,将更加珍惜和呵护“美丽”与“善良”。对学术的理性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凝聚起来,便可以成就一个思想者。他有着清明的理性,有着真诚的人格、有着热烈的情感,这就是王元化,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一个思考了一生,直至去世的思想者!正像摩罗所说:如今“南无王元化、北无李慎之”。在思想者李慎之先生去世五年之后,思想者王元化又去世了。哲人其萎!这个世界必然少了许多亮色,少了许多理性!
(2008年5月11日)
纪念清园先生
今天是5月9号,阴蒙蒙的天,有些闷。刚刚泡上一杯清茗,坐在书桌前,摊开书要读。忽然想起三年前的今天,恰恰是清园王元化先生逝世的日子,而此后数日汶川大地震爆发。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写一点文字纪念一下。三年来,我读了很多清园作品,直到最近我还读了他的《九十年代日记》及其高弟胡晓明先生的《王元化画传》。对于这样一位真诚的思想者,我内心充满敬意。在今天学术、文化的虚假繁荣局面之下,真正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并不多见。我想,越是这样的浮躁的时代,越是要懂得尊重这样的思想家、学者。也许,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会看到他那个时代的问题、弊病,从而大发感慨。我读王先生的日记、文章就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今天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思想充满神秘感、充满敬意,往往借以讽今。这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对当下的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对当下的不满与厌恶,从而将目光要么投向遥远的古代或并不遥远的近代,要么将希望寄托于未来。也许,我们不应该对现实如此悲观,也许这就是社会的常态、文化的常态吧。但是,像清园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恐怕都是凤毛麟角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并不需要等身的著作,并不需要缜密的思想体系,并不需要频繁的媒体宣传,他需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他需要一个永不封闭、充满活力的心灵,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需要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大爱。这正是我从读清园先生文章得到的点滴体会。(2011年5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