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读书,是在中专毕业,上大专那年开始的。恰因为对学业甚感厌烦,心里空虚无所寄托,引发了我对文学的热望与追求。
我去省图办了借阅证,则大大拓宽了我的阅读范围。 步入省图书馆,面对那一抽屉一抽屉书签目录,我的心为之澎湃,这里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有多少书需要自己去读呀。起初,我借了几本关于文艺与心理学方面的书,没想到这些有点枯燥甚而理论性的书,我却读的津津有味,懵懵懂懂之中,仿佛自己的思想有了点深度,写出来的文字居然也有点哲理意味,艺术水准大有提高。真的,那种心灵顿悟的快感曾让我一再玩味读书的境界。再后来,我借阅了一些外国作家的随笔之类。我喜欢看作者的真实心态,希望能够窥探到名作家的一些思想经历与创作心态,更期望能发现在自己身上有没有潜藏的那种资质。外国作品很难读懂,一页两页翻过,不知所云,但我记得那一刹那,有一段话,我无意识的读过一遍,然后又读一遍,一句句,一字字咀嚼,仿佛心灵开启一道门,一股温热自心底上升,舒畅,豁朗。我读懂了,为进入作者深邃的心灵而自豪,居然发现一遍遍吟诵这些文字是很有乐趣的。不过,读这些作品需要潜心研读,集中精力,时间不能过长,需在精力充沛的时候阅读。这时,再翻阅那些杂志,我居然没有一点兴趣,感觉文字呆板、肤浅,没有一点思想精华,甚至某些本国作品也不愿读了。怪不得有人说,读了外国的作品,就不愿读中国的作品。我终于能耐着性子阅读那一行行并不直接阐述感情意义明了的话语,终于能在似懂非懂的语句间穿行跳跃。有些欧式化的语句很长很拗口,却很耐读。
对于名著,我望而生畏,以前试着读过,总是半途而废。自从看了《文学成才之路》,文中作家们无不是通读名著,良好的文学鉴赏力,文学修养都是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修炼而来。这样,我读了《简爱》,《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等著作,对译文都有了选择,越是翻译的通俗易懂越不愿意读。一厚本一厚本书借来了,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困难,几乎不想读下去了,但我警告自己必须有耐心,只有坚持下来,我才能深深体味到名著的魅力,养成习惯,阅读名著就不再是困难,而是一种享受了。有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构思,人物描写,心里描写,怎样就这么细腻,一有这些杂念,就影响了阅读的正常进程,使我不能专心阅读,也体会不到以前那种纯粹欣赏性阅读的乐趣。怎么办?这是我阅读中的矛盾。一本书上介绍过,读名著,第一遍是匆匆掠读,即满足自己追求故事情节的好奇心,第二、第三遍是反复、玩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艺术魅力,我决心这样尝试。
在努力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同时,我尽量写一些,就是有感而发,不假思索的那种,反复只有这样,一本书才算读完。说来好笑,我平时上课,只要老师一开讲,睡神就会不请自来,在班里是很有名的瞌睡虫。为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睡觉,我把写读后感的时间挪到课堂上,也是奋笔疾书的样子,老师讲课声一停止,我似乎也没了灵感,稍作停顿。同学们记得是课堂笔记,我写的是满纸随笔,因为没有刻意书写,只是随性而作,所以写完也没保存,后来就随手丢弃了。
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感兴趣的学习,是自发自愿,倾尽心力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