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5364字,“苟且红利”也是一种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43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虽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
但是其中有大量的苟且者,你只需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那个红利,这就是“苟且红利”。
罗振宇老师在2019-2020年跨年夜,我特意听了一下,演讲中提到了一次词汇“苟且红利”,这个词的意思我觉得非常的“剔骨灌顶”“非常的新颖”。
简单意义来分享就是: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自己坚决不苟且,并且在别人不那么认真的地方,自己多较劲一点,自己深想一步,多认真一点,你就能享受到别人的苟且,给自己带来的红利。
罗振宇老师
举例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我们每一个人出门似乎都会遇到叫车的情况,司机在用户下车的时候都会说一句:“满意的话请给我个5星好评”。
司机为什么要5星好评呢?那么经过调查得知,每一个师傅的好评率比较高,接到平台的派单就比较多了一些。
但是很多的用户在下车的时候,并没有时间去给师傅好评,这些原因可能并不是有意而为之,那是因为用户下车可能两手提有物品,或者下车着急办事就忘记了。
有一种师傅,和其他的师傅不同的是:他们喜欢在距离目的地还有1公里的时候,给用户结束行程,并告知用户,提前帮您到达目的地,能不能给个好评,那么这个时候的用户在车上还没有下车。
用户闲着无聊也是无聊,便打开手机可以司机师傅五星好评,因为还给用户省下了1公里的费用,好评结束刚好也就达到了目的地。
很多的司机师傅都习惯在用户下车后顺带一句帮我一句好评,却因为用户没有时间的原因享受不到“这个好评”红利,而部分的司机师傅喜欢在快到达的时候告知用户,而得到了这个”好评“的红利。
苟且的红利就是在别人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自己坚决不吝惜地投入,你就能享受别人的苟且给你带来的红利。
01“苟且红利在于细节”
用心抓住细节的人,结果一般都不会差。
我特意从网络上查了一下,苟且是一个贬义词:
网上对于“苟且”的定义是“只顾着眼前,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敷衍,甚至于为了眼前的利益,做出违背本心,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事情。
“苟且红利”则是一个褒义词:
抓住细微之处的一小部分红利,长期的ALL-IN,在别人觉得没有必要投入的地方,挖掘小部分红利,让自己死磕一点,较真一点,多做一点点,就能享受到别人苟且(偷懒)给自己带来的红利。
把“苟且”和“苟且红利”放在一起,这个词的语境就发生了变化,单纯的“苟且”的对立面就是“认真”“负责”,“认真”“负责”就是相对的,为了能够收获“苟且红利”,我们必须比大多数人认真,且较真,发现红利散尽后仅有的一点红利,然后在长期投入。
“苟且红利”有“赢家通吃”的意思
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认真
必然会被部分发现的人进行收割。
在职场中,我们做一件事情,往往付出80%的努力和认真就够了,就可以和上级交差了,这也是90%的人以上的心理,拿到了自己应该拥有的报酬,就完啦。
但是要做到极致,可能需要付出120%的努力和认真,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多付出的那20%的部分其实“性价比”并不高,从这一方面讲,认真较真确实不是刚需,或者说“认真到极致”是违背经济学原理的。
但是,以上的分析都是根据有限资源的静态分析,如果加上时间这个维度的话,一切就不一样了,苟且红利的长线距离便会拉长。近些年,一直在推崇的工匠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我来分享个案例:
比如较多人认为文章内容创业(写文章)红利已经散尽,可是还有人愿意写深度文章坚持投入,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差距,这就是“苟且红利”。
在某个平台写一篇发生不了变化,如果坚持某个细微之处,细分领域,撰写深度文章365天,甚至于更长,会有什么效果出现?
比如较多人认为,去年短视频比较火。
今年看来,我要是去年去过抓住这个红利就好了,却不知今年在整个的生态里面,红海已经没有,可是还有仅有的蓝海。
部分的人坚持在蓝海里面,找准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并长期投入时间和作品,试想下,这不是不是别人苟且剩下的“苟且红利”。
抓住苟且红利的人特点是能够“长期有耐心”,“睿智的眼光”,“坚持不变的投入”,试想下,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享受“苟且红利么”。
人生是个抛物线,30岁的年龄,并不是所有人的高潮。甚至于在市场经济放缓期,80%的90后都处于低谷期,无车,无房,无对象。
故事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来看下有
“苟且红利”思维的人是什么样的:
L先生和M先生去同一家公司面试,L先生认为自己的才华出众,只把面试公司的基本资料和岗位要求看了一下,就去面试了。
而M先生认为自己应该在有实力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下公司是什么样,岗位要求什么样,并且寻找了这个岗位需要哪些资料,案例,从而又梳理出这个公司的发展计划等等,甚至于面试官会给自己出什么样的难题。
前者和后者的区别在于:
L先生心态是我很热情,我相信我可以做好。M先生是我除了热情,我相信我可以做好的同时,并拿出来相关的行动。这就是L先生苟且偷懒,给M先生带来的“苟且红利”,最后在两者之间L先生的胜算几率会更大一点。
— —
故事二:
职场中有这样的一小部分人,他们想想摆脱除了工作之外的死工资,建立多元化的收益,就会做“斜杠青年”。
试想下,斜杠青年的技能是不是就是发现的红利,这些写红利多部分都是别人做过的,斜杠只是在这基础上更勤奋了一点,发现仅有剩下“苟且红利”,然后在加上点干劲与长期的坚持,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益求精才能获得成功的,然后在这个红利散尽的时代,想要从一个赛道弯道超出,必将是要抓住别人红利释放后“细微红利”,长期去ALL-IN。
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把一件细微的小事情做到极致,就像健身一样,不断增加自己肌肉的力量,多年以后我们也可以收获巨大的“苟且红利”。
02 “学会跟自己死磕到底”
人生的抛物线,总会给死磕者亮绿灯,
要学会在“别人苟且的时候”慢步前行。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苟且”的人很多,“偷懒”的人很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律的精神,当别人选择苟且的时候,我们才有真正的享受“苟且红利”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了命,甘愿平凡的过一辈子,有的人则不甘心,想着在年轻的时候多折腾几次,说不定就会成功了,说不定就能站到更大的舞台之上。
但是每个人在死磕自己认为对的事物上面,都应该找到自己”着力“的点,这个点确定之后,不妨往旁边看一看,迈一迈,也许这就是自己向上攀岩的着力方向。
2020年,我们能不能给自己”优化一下“,给自己下一个命令,每星期读一本书,约一个朋友和他聊聊天,而是不是为了办事情,就是为了从他的身上学习一些我感到陌生的东西。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2020年自己真的这样严格执行了,或者选择一个事情死磕坚持下午了,在2021年回头看,我会不会不太一样。
我在2019年因为下半年在医院陪护,
想找个事情做做,就开始了写作,
这么一开始写,截止到今天,
我死磕了近3个月,每个月按照30天算,
我平均写25篇文章,
每篇文章都在4000字左右,
给自己带来的“苟且红利也不少”。
互联网有一个词汇叫做“时间胶囊”,
核心意思是:“把我们每一年都比作一个胶囊,而时间是胶囊中颗粒化的东西”,时间胶囊可能是一个“预言”,“一篇日记”,“一个承诺”等。
个人在今年制定一个计划放在胶囊中,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把它打开,如果完成了,一起来回忆今年的收获。
如果没有完成,认真思考下原因所在,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在读文章的朋友,不妨我们一起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我今年的计划是写作200篇文章,来年我们一起在这里兑换承诺,如何?
也许在某些事物上,你应该严格要求下自己,给自己死磕下,跳出那个舒适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等着自己。
— —
中国导演吴京能够坚持梦想,
都是一步一步死磕到底过来的:
在2017年的7月,一部电影《战狼2》短短的上映13天,取得了34.47亿的票房,远超周星驰的《美人鱼》,成功登陆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并有望突破40亿。
这部电影观后才发现,没有大的IP助力,也没有小鲜肉,导演和主演都是自己,要知道吴京是一个不是科班出身,在当时也不算一线巨星的演员。
他的死磕精神在业界是非常有名的,北京的古话叫做:“轴”,他曾经在拍这部戏的过程当中,因为缺钱,请演员被演员拒绝,找投资人被投资人拒绝,迫不得已,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来贷款拍摄《战狼2》。
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假设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可能早就放弃了,他从小爱看功夫巨星成龙,李连杰的电影,便有了死磕的精神。
从学习武术,到受伤,到筹钱,到上映,到巡演,正因为有这种毅力,这种坚持,死磕,才让《战狼2》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辛酸和汗水。
没有死磕的精神,很难做成一件事情,况且还在这移动互联网红利散尽的时代,你可能说这是一句鸡汤,但是智远更认为它是一句“正能量”。
正能量和鸡汤的区别在于,正能量是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鸡汤知识让人们待在那里不采取任何的行动。
常人也是一样,如果一旦认定,就要坚持下去,富兰克林说过:“我从未见过一个早期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秀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03“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看不上小事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再壮丽,
也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
我们要知道,现在想做成一件事情很难的,不仅仅要靠后天的努力,也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甚至于贵人的相助。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在市场红利散尽的今天,找到大平台没有涉及的细分领域,专注并踏实的做好小事。
世间大事无一不是小事情积累出来了,
互联网有一句话叫做:”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就像开发一款APP,
从1.0版本到2.0版本
从2.0版本到3.0版本
试问下,这不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吗?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组成的,但不能因为它小就忽视它。事实上据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一样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正在做的事情是简单小事。
就好比我们做一个公众号,很多人为了急功近利能够快速的商业化,而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去拉用户,做流量,接投放,接广告。
待一段时间过去,这波人就消失了,而留下的才是那些质量高的自媒体,形成的粉丝文化也是比较深。
每一件小事情都有它自己的意义。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工作中的小事,工作中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就好比一个设计师,他在刚毕业的时候,不可能成为资深设计师,只能称作为”美工“,尽管这个称号别人很不喜欢。
美工一步一步的努力,通过设计中寻找方法
进行刻意的练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视野
一生做够足够多的图,UI,等
才能升级为资深设计师
到达资深设计师才有本事自己兼职做斜杠。
这难道不算是红利散尽后,自己用技能一步步创造出来的”斜杠“红利吗?其实,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只要选择对了,自己的小事情也就成了大事情了。
04 “苟且红利中APP的故事”
做平台APP创业,
不如从大号做起。
一年前我遇到了一个朋友,他说自己要创业,当时身边有几个伙伴一起,并且这几个创始团队都有明星光环(大厂)出身背景,在一起聊天中得知他们他们要做一个二手交易的APP。
那次在听他们聊天中,我获得了一个新的启发就是:“做APP不如从大号做起”,其中的一个朋友说的这句话。
这位朋友当时的想法是,流量红利散尽,我们又没有融资,也没有很多的资金去做一款APP或者小程序,假如做,需要更多的技术,运营,甚至团队起来了,天使轮资金也没有了。
并且现在获客成本非常的高,砸广告,做信息流成本太大,不是我们烧的起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大树底下去做自己想做的呢?
以短视频自媒体KOL的形式去切一个领域,一方面可以培养用户粘性,一方面用短视频的形式还有互动感,一方面就是打造品牌,一箭三雕。结果他们真的实施了这个方案,团队仅有的5个人,注册了头部平台的短视频账号,“快手”,“抖音”等。
然后每周开始做“内容”,做“二手物品”“手机”的评测,视频只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分发即可,结果运营了将近两个月,出现了20多条数十万甚至于上百万的点击视频,账号也为他们积累了不少的用户。
前一段时间听说“账号开始接广告费了”,“一条广告费近万元的营收”,这难道不是红利散尽后,他们发现的“苟且红利”吗?
前段时间我们再次聊天,他说下一步开始做APP,把用户往APP上导,这样一方面有了其他大平台给与的扶持,也有了收入,比较稳妥。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找靓机”,“西瓜视频”,曾经的“内涵段子”等,都是通过大树底下的红利,切入一个新的垂直领域,以自媒体的形式获得用户,一方面获客成本低,一方面通过内容的形式也树立了品牌的互动感。
文笔共勉:
别人的苟且,就成了我们的“红利”,发现“苟且红利”后,我们只需要比周围的人努力那么一丢丢就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
一个赛道中,不是红利散尽了,而是精耕细作的时代到来了,单纯的流量思维已经不适合于用户时代了。
把眼光放的更细致一点,培养“苟且红利思维",相信这样的人到哪里运气都不会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