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这部戛纳电影节上场刊历史的最高分的电影里,我都看到了什么?

在这部戛纳电影节上场刊历史的最高分的电影里,我都看到了什么?

作者: May_f9be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23:00 被阅读0次

    两三个月前的一个下午,朋友说想给我看看她新买的迷你投影仪,同时也是为了让我感受一下她唯一爱的男明星——刘亚仁的魅力所在,于是在拉上窗帘昏暗的房间里,她给我放了这部电影:燃烧

    燃烧,韩国导演李沧东执导,刘亚仁史蒂文·元全钟淑联合主演,获得2018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并以3.8分高分(满分4分)创造了在电影节上场刊历史的最高记录。电影改编自两部作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烧马棚》

    故事讲得并不复杂,也并不光怪陆离。一句话概括,一对社会底层青年男女和一个上层社会男士的故事。抛开电影情节不论,如对电影有兴趣可自行找资源观看,今天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底层社会人民就一无是处,没有存在的必要吗?

    电影中刘亚仁饰演的男主的职业是快递员,女主的职业是商场的推销小姐。他们都是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然而又最被你们忽略的一类人,你可能投诉过他送出的快递,你也可能拒绝过她发出的传单。这都没关系,不过是正常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跟你被客户投诉,被同事插刀在性质上几乎没什么差别,在人格上也无所谓优越,甚至可能他或她一个月的薪水其实比你还多。

    然而,就这样一个社会分工不同的问题,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为一个群体歧视另一个群体的优越感来源,电影中的男二就是这某些人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个。他,帅气多金,学识阅历丰富,平易近人、信仰基督......在没看到真相之前,这些表现出来的假象,犹如一个完美人设的模板,闪闪发光,吸引着包括女主在内的所有飞蛾扑火的女生。

    飞蛾扑火,不是对于那些女生的遭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电影的名字“燃烧”暗示的那样,他生了一把火,烧光了一个又一个他的猎物,他的祭品,他的被人废弃的仓棚。那些自以为发现了光明的女生,却不知已走入死亡的圈套。

    但是可笑的,就这样用自己的“私刑”清理这个世界上他认为无意义、无价值的生命的男二,却对同样身在社会底层、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的男主很有兴趣,因为他发现在女主那,自己并没有优越于他的地方,于是他看男主看的小说,跟男主交流对小说的看法,甚至故意留出杀人线索给男主,看看男主是否能发现自己其实就是烧掉女主这个“废弃的仓棚”的杀人凶手。

    要反思底层社会人民是不是就是一群人类文明发展中与“文明”二字格格不入的一类人,首先可能要好好地想一想:什么是社会底层,什么是上层社会,谁来定义,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鄙视链”。

    什么是社会底层?什么是上层社会?这些词我们经常用,可是是否又想过它是用什么标准衡量?收入吗?素质吗?学历还是职业呢?

    但其实,无论用哪一个标准都不能服众,都将成为谬论。

    以收入为标准的话,一个被广泛认为是社会底层的群体——“送外卖的”一个月挣得工资可能要普遍高于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打拼的实习律师们;

    以素质的话,那些在公共场合吸烟的却还出没于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舞会;

    以学历的话,高学历的衣冠禽兽,频频被爆出性侵女学生,让学生叫爸爸的教授见得还不够多吗,学历高就自觉是上层社会高人一等的,为他几十年的学习感到悲哀,学识并没有让他变得更开阔,反而让他更眼界狭隘;

    以职业的话,环卫工人这个职业得到最多的精神赞美,却得到更多的现实鄙夷: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她这样扫大街,难道不讽刺吗?

    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无解,因为命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因为谁都没权利凭借自身的某种优势而对其他人的人格进行贬损,更没有以优等人口自居而行屠杀他们眼中的劣等人口的权利,从法律的角度看,因为任何人未经审批不能被认定有罪,从世界历史看,因为那是一种能引起人类灾难的思想,名字叫纳粹主义。

    2

    赤裸的上半身究竟是美神维纳斯还是不知羞耻的荡妇?

    在电影中,就世俗的观点看女主,没人在意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她自甘堕落,她拜金,她没有羞耻感,甚至爱着她的男主都对她说的:“你怎么能像个妓女一样在陌生的男人面前脱衣服”,所以她是以清洁“不干净、无价值人口”为自我价值的男二的标准对象。

    就这样一个女主,她却说,人有两种饥饿,一种是身体上的饥饿,一种是精神上的饥饿,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男主填补精神饥饿的方式是对女主的爱和要写小说的信念,男二选择的方式是帮世界清除那些被废弃的“仓棚”,女主选择的是寻找生命的意义,释放自我的冲动和欲望:去整容,去非洲旅行,因为落日的美的中而赤裸跳起“伟大的饥饿者”的舞蹈。

    她就是抓住一丝光明就扑上火的那只“飞蛾”,她可以是艺术家笔下追求自我解放的美神,也可以是现实眼光中的荡妇。她始终都是那个她,看的人不同,有不同的评价罢了。

    3

    如果法律也守护不了正义,该不该自己拿起武器?

    电影的结局,男主同样也是用一把火结束了男二生命和他的豪车,连同他自己沾有男二血迹的衣服也被这场他亲手点燃的大火烧得不留痕迹。

    他赤裸行走在雪地里,与那一把火里燃烧的罪恶插肩而过,渐行渐远。

    如同电影里很多的镜头一样,这个镜头在我看来也具有丰富的寓意:人类社会发展至此,法律存在的几千年后,人类回到原始状态,靠复仇维持心中的正义。男二和豪车象征人类的文明,赤裸的男主象征人类最原始的状态。男主一把火烧掉的不仅是男二和他的财富,还有对人类法治的信心。

    男主已经知道是男二杀了女主,却为什么没有报警而选择自己杀掉?

    整部影片看下来理由可能有三:

    1、他没有确凿的证据,他甚至连女主的尸体都找不到;

    2、这么一个连环杀手没有被法律处决,而自己的父亲却因为与在与公务人员的争执中过失致其拇指折断而被判刑,自己请求村民签字的请愿书也并无作用,在法庭宣判的过程中,他平静得近乎冷漠、又近乎绝望;

    3、男主有权有势,给所有人都是一副绅士和上流精英人士的印象,就算报警,警察甚至都可能不会怀疑,也更不会去立案调查。

    所以,最终他只能自己拿起武器,站到法律的对立面,赤裸地站在正义的身边。

    法律上,这种行为叫“同态复仇”,简单举个例子就是“因为你杀了我父亲,所以我要杀了你,替我父亲报仇”。

    这种行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被认可的,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在中国古代的故事里,“为父报仇”这种情节都屡见不鲜,甚至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英雄式人物,如莎翁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男主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寻求机会进行“同态复仇”的悲剧英雄。在现代,那些仍处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群体,如某些岛上的土著,仍然在上演“同态复仇”的故事。

    然而,人类社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人类由狩猎族群到定居培育作物和牲畜,最后在聚居区形成城市,出现国家。为了统治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需要,法律在人类出现并逐步完善,人们放弃自己进行私力复仇的权利,将权利交给国家专门的审判机构,避免“同态复仇”下可能带来的族群和代际的扩张性杀戮。

    法律当然是好的,它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象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法律不是万能的,它不能维护所有人的正义,也不能惩罚所有的犯罪行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究是一种过于美好的法律应然状态。就像电影中的男二,杀害多人却骗过法律,骗过除男主外的所有人。可以想象,就算有天这些消失的女孩终于引起人的注意,法律能做的可能也不尽人意,一是有追诉时限,二是刑事案件单一口供不能定案,这将会是第二个《杀人回忆》故事。

    所以,我们因此就能“以暴制暴”了吗?

    电影中,没有继续描写男主以后的生活和遭遇,也没有明确表达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它只是冷静的记录男主亲手杀了作为杀人凶手的男二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有的问题任由观众去评议。

    从法律人的角度,这当然不可取,你不能因为人家是小偷就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的拿他的东西;你也不能因为别人是杀人凶手就也做杀害他的凶手。没有谁的犯罪能成为另一个人犯罪的理由。

    因为,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以暴制暴”不过是一个正义陷阱。

    法律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选择相信,不是因为它能维护每一次正义,惩罚每一次犯罪,而是我们别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说穿,法律终究是个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向群体妥协,以此换来群体的保护的产物。

    写在后面的话:这篇影评本来自己在看完电影后就说要写的,然而一直没有组织好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最近频繁遭“催更”,于是昨天写到半夜,今天再找图排版,最终才呈现在大家眼前,望不负一直以来关注着我们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久等了。

    声明:该篇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扉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这部戛纳电影节上场刊历史的最高分的电影里,我都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av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