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束,正如考研即将开始,也即将结束,也正如大学四年即将结束。这是最后一年的课程,其中的感觉五味杂陈,不像大一大二时候的迫切,当然更不像当年站在高考门外的憧憬,一切的一切改变,都是不能预测的,但却是永远感受其中。
创业基础作为压轴的课我觉得太迟了,若是两年前,这个课如约而至,我会倍加欣喜,甚至会觉得这是和专业课地位相当的。但是,我的感觉改变了。在这里,我想简要谈谈我大学的思想的转变,然后是本课程的的收获,至于我的总结,却应当留在明年的毕业时。
我一开始选计算机,或多或少从某些途径中知道了当年的首富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无疑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创业,成功,领导,品牌,荣誉等等。而我的价值观就在没有任何书籍任何师辈的导引下形成,我想这种形成更多的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于是本着这种价值观,我在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去创业,去成功。我开始自学一些专业知识,我希望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提高,以适应创业那些我至今都说不出来的痛楚。什么样的痛楚,我根本不知道,也不知道创业这条路如何去走,我只在那些道听途说中坚持我所谓的价值观。创业在我大学的前两年里是我的价值的中心词,但是模糊,残缺,不可名状。我在无法了解,无法实践的背景下,开始将我的专业技能应该与创业绑在一起的认识作为了我的主要态度。于是我自学一些专业知识,或东或西,都是浅尝辄止,毫无章法,至于这些伎俩为别人所崇拜,不过是别人的未涉足而引起的虚高感罢了。
后来经历了一些事,一些我至今都耿耿于怀,难以忘记的事,使得我逐渐的将创业这个字眼在脑海中抹去,我的价值观不再如斯,而是待定。我发现我的当务之急不是创业,也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认识自己。我无法认识自己,也就无法做出可能正确的选择,也无法去实践。而如今,想要认识自己,有一条路是行得通的,也是考验一个人耐力的方式——考研。笛卡尔在《方法论》中说过,为了保持其一切怀疑态度,在拆掉其所居住的房子之前,他必须要有一个建筑住下来,有一些维持其正常思考的暂定的道德法典。于是,我照着笛卡尔的说法,将要要住下来的建筑当做大学,而道德法典则是那些我还未在社会中沾染风气的现存的道德观,而我的目的很简单,不是像笛卡尔那般的怀疑,而是从先贤所著的书中找到有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的蛛丝马迹,然后结合自身,形成我自己的信仰。我相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继续在大学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继续在图书馆这个最美的地方里,我至少还有3年相对平静的时间来开始和继续我的认识。
本堂课给我的收获大概就是老师放的几个视频和两次团队合作的感想。先说视频吧,几次周鸿祎的演讲,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谈到自己当年大学的时候的如何如何,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似乎能够感受到这条路上一些相似且有不同的地方,不过大概还不是殊途同归。第二点就是他说的客户至上,客户这个词我不是很明白,也许可以抽象的来看,也许可以类似于“以人为本”。而我现在的观点大概就是企业应该有企业的价值,既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这同人一样。自我价值作为对内大概是对员工,股东的价值,社会价值作为对外大概是对社会,顾客,甚至国家。我现在不认为顾客最重要,而是企业的价值最重要。至于这些观点,只是暂时的,我会有一个慢慢认识的过程,多年以后观点可能迥然。两次团队合作,由于第一次我并未参加,我只能对第二次做出我的观感。我觉得现在创业的机会很少,创业很难,我和别人的观点大概是一致的。
课程给了我一些创业的描述,但是仅仅几节课肯定不能够让我们透彻的明白这海里有什么鱼,必须自己亲自去实践才可以得知一切。我一直觉得人生是另外一种创业过程,创造自己,改造自己。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必须应该是这样描述的:修身养性,以独立之人格思考;纵观古今,以专研之精神著说。于大学之楼孜孜不倦,处烈阳之火坚韧不拔。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韧不拔,非拉兄弟喝大酒高谈阔论,非携伊人唱情歌促膝长谈,非同既得利益者勾肩搭背,所谓之“拉帮结派”,非与人云亦云者夫唱妇随,所谓之“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者,以坚定之步伐不倒于前路羁绊。沉思苦冥,谋划蓝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