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这天上午在奉新县华林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黄国根先生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了华林山,拜谒向往已久的华林书院。
华林山,又名浮云山,位于奉新县西南,是奉新、高安、宜丰三县市的交界山,属赣西北九岭山系之余脉,由东到西有大获岭、云秀峰、华林寨三座主峰。在云秀峰下,有一块四周由九座小山包围着的广达百亩平旷之地,被称为“九龙聚会“之地,也称为“冲霄凤形”之地。华林山峰耸拔,高险奇秀,绿树浮岚,云遮雾罩,空气清新,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人文底蕴十分厚重。
下车后,我们随着黄先生来到了万年宫牌坊前。据了解,这座牌坊正楼高6.48米,全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型排列,组成4柱3间,中间敞开,左右两间用青砖砌墙。正楼匾为长方形青石板,正面刻有“万年宫”3个大字,两边楹联云:“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字体均为楷体阴刻。一公一母两只石狮矗立总门前左右两边,情深相守,护佑山民,从远古的风雨中走来,经历沧桑又走进历史的大潮中去。
沿着右边的水泥小道,我们来到华林书院遗址边,一棵参天的古杉树呈现在眼前。相传这棵杉树为华林书院创办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亲手所植,树高49.45米,地围465.41厘米,三个人都合抱不下。树干苍劲挺拔,枝叶繁茂翠绿,堪称“江南杉王”。距旁边不到四米的地方,还有一棵杉树,可惜在1989年5月被雷电击毁,现在只留下一个深坑,树蔸边约见火烧痕迹。昔日的书院均已荡然无存。仅有石门坎、石门枕、天井、石碾等遗迹。从旁边一个宽大洗墨池,可以想象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至983年),胡珰之孙胡仲尧、胡仲容兄弟二人倾尽家产扩建华林书院的艰辛,也仿佛听到几百学子求学的朗朗读书声。
“八百洞通三岳境,九重恩赐万年宫”。我们沿台阶直上,来到了浮云山南峰山腰处。右边一个宽大的洞口映入眼帘,洞口上方横书“八百洞天”四个大字,苔藓布满了石面。此洞有3386年,住山蜀弟子闵中教题。据史料介绍:“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于山林,或出于市廛,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洞口甚隘,入首层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阔亦如前。至三、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复下矣,故八景有‘八百洞天’之题”。现洞门前正在修复,只能在洞口留影作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胡仲尧墓前,放眼一看,心情豁然开朗起来,登山的劳累立即忘得一干二净。山峦相挤相叠,峡谷更弯更窄,远边水库泛起了粼粼的波光,微风一吹,一浪接一浪,拍打着岸边。只见青山青葱欲滴,深翠浅绿映得溪水就像流淌的青梅美酒。我们坐在树荫下歇息,身后的水瀑高挂悬崖,水声如雷,声传数里,水花四溅,美妙无比。
“云浮绝顶人常见,龙起深潭昼亦昏。”在下山的路上,我不断想起胡僧儒的这句诗句。我想经过整修开发后的华林山一定会更美,那时,我再来拜谒!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66966/1c59917032bf99b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