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0年岁月,为守护一座艺术宝库,完成一项壮举,这样的人,我该用怎样的笔墨来描述。
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樊锦诗先生。
几年前的盛夏,我曾在大剧院观看,由上海沪剧院创作的沪剧《敦煌女儿》,它用舞台艺术展现了樊锦诗的生活和事业。
今年秋天,在敦煌大剧院,有幸见到了樊锦诗先生。
当时我感到,即使璀璨灯光,也难以掩去先生的光辉,当她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步入剧场时,那一刻,掌声雷动!所有人自觉起立行注目礼。
前些天在敦煌书局,阅读樊锦诗先生自传体著作《我心归处是敦煌》,其中,主要是她的爱情,婚姻,工作,生活。
午后,图书馆书吧,和好友玉一起,参加《吾爱敦煌》观影研讨会。
先看了精彩片段回放。
这部影片,是以樊先生的亲身经历,改编的传记片。
莫高窟,岩泉河,牌楼,洞窟,壁画,大漠风光,宏然天成。
莫高窟,作为一座世界艺术宝库,享誉海内外,但它的保护工作,细碎、繁琐,容不得一点马虎。
樊锦诗江南佳丽,北大才女,毕业后来到敦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六十年来,她在壁画修复、数字敦煌建设和对外宣传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因为她的特殊贡献,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此此研讨会,由敦煌市文联组织。
进入交流环节,大家畅所欲言。
有人说,过去搞接待,多次接触,樊锦诗先生,是一个很实在很温和的老太太,生活节俭,工作忘我。
还有人谈到,一个江南女子,来到西北敦煌,生存条件差距那么大,其中的孤单,一般人真难以忍受,靠什么呢?凭热爱,她懂得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网图侵删樊先生和丈夫彭金章,都是事业型的专家,一个执教于武汉大学,一个守护在莫高窟。
他们因为爱情,走在一起,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9年的分离,最后彭教授带着两个儿子,奔赴敦煌,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还有人说,樊锦诗先生,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女人,事业成功,爱情丰收。
好像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那么多有温度的信息,汇聚在一起,让人为之一振。
这是一种真正的奉献精神,也是我辈应该学习的东西。
千年莫高窟,从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到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再到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他们以及那些默默守护着,才使得敦煌艺术发扬光大,他们的努力,敦煌人不会忘记。
我也生在敦煌,长在敦煌,莫高窟,从小到大,每年四月八礼佛节必去游览,而樊先生,却用60年,来守护,这份情,比天高,比海深。
樊先生的感情世界,单纯、执着、浓烈,用一生爱一人,用一生做成一件事,任岁月流逝,从不变更。这是难能可贵的,也值得每个人去重新审视过往、现在和将来。
影片拍得非常成功,也颇有地域色彩,夕阳下的莫高窟,宁静祥和。它独居世界一遇,每年,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学习,领略千年文明,感受大漠风光。
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会,让人意犹未尽。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远。
用手中的笔去宣传敦煌,是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应该去做的事情。
致敬"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
2023.12.11.
图侵来自文友。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