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起源于战后民众的精神需求。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文学还不能成为大众消费,报刊因其价格低廉,普及度高,满足了民众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漫画首先在报刊上出现,最初是老式漫画,四格漫画和讽刺主题。因其娱乐性强,文字不多,很适合小孩子阅读。
当时书商为了多块好省地销售通俗小说,纷纷采用廉价低劣的纸张进行印刷,并统一覆以红皮封面以示区别,这就是赤本小说。随后模仿此形式,出现了专门印制漫画的赤本漫画。大都质量低劣,东拼西剪,类似“孙悟空大战圣斗士”一类,也能满足民众饥渴的阅读需求。
手塚治虫与酒井七马合作打造的《新宝岛》成为赤本漫画中的代表作,手塚以电影表现手法革新漫画表现形式,使这本书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意义。不过酒井并不同意这种革新,再加上版权、删稿、稿费等分岐,最终两人交恶,终身未解。
随着社会产生恶性通胀,东西越卖越贵,赤本漫画销量一落千丈。于是有人想出把销售阵地由街头摊点转向贷本屋,也就是出租书店,把销售改为出租,于是出现了贷本漫画。
手塚因为在赤本漫画中的杰出表现,来到东京发展,开始了漫画月刊的连载创作。在《漫画少年》上推出《森林大帝》大获成功,随后又推出《铁臂阿童木》、《缎带骑士》、《火鸟》,把他推上漫画大神的云端。
贷本漫画的出现,阅读人群进一步扩大,为了满足成年人的需求,一种表现社会现实,更加严肃凝重题材的漫画诞生,被称为剧画。剧画家大都受电影影响较大,更注重内容的思想性,满足成年人的口味。
手塚二度进东京,搬到了东京都丰岛区的一处木制公寓,名叫常磐庄。手塚在此爆发了惊人的创作能力,巅峰时期同时开九部连载漫画,几乎日以继夜,不眠不休抢进度,而且没有助手,都靠一人绘制,都保持了一定的水准,每一时期都有神作,这就是大师和画匠的区别吧。
常磐庄因此吸引了大批漫画家入住,如藤子二人组、石森章太郎、赤塚不二夫等,还成立了新漫画党组织,抱团发展。
1952年,讲谈社旗下的《漫画少年》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漫画月刊,主力即是手塚。位列第二的是《冒险王》,其所属是秋田书店,由小学馆原职员秋田贞夫创立。
日本漫画三大社: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集英社原是小学馆下的一个娱乐杂志部门,后来独立改组为株式会社。万年排名老四的是秋田书店旗下的《champion》。
做一名漫画家,需要牺牲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埋头创作。高强度的连续作战,极易使人产生疲劳和惰性,所以会产生拖稿或休载的情况,幸亏有编辑的死催,才能保证作品按时交稿。编辑成了漫画家的战拖利器,每个成名的漫画家背后,都有一群舍生忘死的编辑。
由于漫画刊印周期的拖沓与广大漫迷们飞速增长的阅读需求极不匹配,讲谈社和小学馆不约而同将新漫画杂志定位为周刊,此时其它文艺期刊、娱乐杂志、广播电视都以周为编排单位,日本社会进入周时代。
小学馆漫画周刊为《少年sunday》,讲谈社是《少年Magazine》。为抢占先机,两本刊物都于1959年3月17日公布创刊号。Sunday由于集中了手塚、藤子等大神级人物,立刻显出了优势。
1949年,集英社独立,1968年创立《少年JUMP》,首刊定位半月刊,因印量10万太低差点没有印刷厂接受。为了占有市场,JUMP采用了三个政策:一是明确取材标准主题是友情努力胜利,这是通过读者调查确立的。第二是漫画家专属契约制度,约定漫画家只能为其一家供稿,不得同时为其它杂志供稿,保证足够的精力和作品质量,杂志会尽全力去宣传打开市场。第三是调查表至上主义,把作品发表权交给读者,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让漫画家不敢有丝毫懈怠。JUMP正是靠着这几大制度利器,赢尽天下,攀上了漫画界的最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