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源于听小熊熊课程时所作的笔记。
一、信息松鼠病
1.什么是信息松鼠病
信息松鼠病指的是大量地囤积信息资源,比如成千上万条微信收藏,很多以为很有用却再也打开过的知乎收藏,买了很多只看过一两节的网课等。该病的背后是源于知识焦虑,担心别人学习了成长了而自己却没有。
对于信息松鼠病,我们需要做到“眼到脑到手到”,具体地说:
眼到:识别和分析所阅读文段的关键概念,篇章的结构
脑到:有所思考,比如主要概念是什么,主要结论是什么,论证是否充分?
手到:使用“费曼技巧”做笔记
2.什么是“费曼技巧”?
用简单的话、不夹杂专业术语、自己的话将事情讲出来。凡是能用人话讲出来的就是自己真正懂的知识。如何实践“费曼技巧”,这里有四步法:
- 明确目标
- 以教促学
- 化整为零
- 总结提炼
在“总结提炼”中有种费曼倡导的方法:举实例,说清楚什么是什么,联系现实,举现实中的例子。可以说,费曼技巧是一种直接的反馈机制,是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懂。避免因为没有反馈而出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幻觉。
3.如何实践“费曼式笔记”
第一步是高亮,对有价值的信息标高亮。第二步是插卡片,在云笔记中我们可以用1x1表格替代。卡片是负责记录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做阐述。此外,在梳理自我理解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最后在文章开头做个简单的总结归纳。如此,不断地迭代,不断地积累,让信息经过筛选、建构,最终成为知识。用了费曼笔记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学习速度变慢,但是学习加速度变快。因为我们将干货收集升级为了深度的理解和学习,养成了优秀的微习惯。
二、如何理解工具
工具背后是人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突破生物和物理的极限。在介绍印象笔记之前,回忆下纸笔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制作简报、笔记的。首先是剪下来然后贴一下,接着是在一旁做笔记,最后是做分类。概括地说是“收集→加工整理→建立体系”。这类方法我们都知晓,但真正坚持着做下来的人很少。而所知的大家如钱钟书、李敖皆是持之以恒地做笔记。因此对于方法我们要克制,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在实践和理念上做到极致。
如何上手印象笔记,能简就简,如8020法则,掌握核心操作即可。着眼于眼前的问题,对于繁杂的技巧需要的时候再做学习。
1.资料收集
电脑端可以使用剪藏插件Clip to Evernote,下面主要说两点:剪藏设置和剪藏格式。
-
剪藏设置
- 选择默认储存位置
- 取消智能归档
-
剪藏格式
- 网页全文:大多数情况(推荐)
- 隐藏广告:网页广告多时
- 整个页面:意义不大
- 网址:收藏网址,而非内容(消灭浏览器收藏夹)
- 屏幕截图:无法获取网页全文
微信端关注官方公众号,微博端则关注官方微博。具体可见:
https://help.yinxiang.com/hc/articles/63154
2.加工整理
-
精简快捷方式
- 高光:Ctrl+Shift+H
- 分隔线:Ctrl+Shift+—
- 插入连接:Ctrl+K
- 插入卡片:Alt、O、T(依次按非同时按)
- 加标签:Ctrl+Alt+T
-
学会使用Markdown
- ***分隔线
- 创建顺序列表
- 创建无序列表
-
[]
创建复选框 -
[x]
创建已勾选的复选框 -
[][][]x2
创建3x2的表格
此外,对文本精简(Ctrl+Shift+Space)、转移笔记至特定笔记本(Alt+Shift+M)、复制笔记连接(Alt+Shift+L)也常会用到。
3.笔记体系
- 创建目录
- 进入特定笔记本,全选笔记,然后点击创建目录
- 建立笔记本组
- 印象笔记的体系: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
- 统一命名规则
三、信息中转站
如何应对海量的信息,建立一个Inbox体系吧。
1.爆炸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在讨论信息前,先对知识和信息做个区分:一切信息在我学习并掌握之前都不是我的知识。无论他人分享的干货有多“干”,都是信息而已。掌握的过程中,我们对信息进行了内化吸收,建立了关联,纳入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基于此,爆炸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2.信息输入混杂更应警惕
再者就信息而言,应注意信息过载和信息混杂的区别。认知混乱的背后可能并不是信息输入的太多,而是信息输入的过于混杂。比如朋友圈有什么就看什么,流行什么就看什么,即我们接受的是“信息投喂”。
3.梳理信息来源是第一步
面对这些情况,应对信息做梳理,拒绝不加辨别地对信息“暴饮暴食”。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进行梳理:
- 自己日常生产
- 与他人交流碰撞
- 读书所得
- 碎片阅读
- 工作学习
作为学习者,我们要知道当前的知识结构(起点),知道自己最终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终点),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信息(路径)。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筛选和吸收信息时,应注意:
- 少而精
- 贴合自己的需求
4.管理好信息流
遵循用1个知识管理工具来管理信息的原则,但由于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搜寻处理成本增加,此时信息中转站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N个信息来源→信息中转站(Inbox)→1个知识库
- 电子Inbox
- 手机Inbox
- 拍照
- 截屏
- 备忘录(文字、语音)
- 内容app
- 微信收藏、微博收藏、知乎收藏、B站收藏等
- 电脑Inbox
- 桌面
- 默认下载文件夹
- 浏览器收藏夹
- 手机Inbox
- 纸质Inbox
- 便利贴
- 卡片
- 笔记本
以上都只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的Inbox,而不是知识库。如果没有认识清楚这点,很容易陷入虚假式勤奋的陷阱,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东西,认为自己很努力勤奋。我们需要对这些Inbox定期进行整理,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到知识库中,然后清空Inbox。
至于选择什么软件来做知识库,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都可以。重要的是真正地实践起来,完成“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输入”学习闭环的重要一步,加工整理输入平时输入的信息。这里给出一个Inbox体系示例:
- 001网页
- 网站、公众号图文信息
- 002微信
- 003微博
- 004电子书
- 005灵感
- 006内容app
- 知乎、知识星球、得到等
- 007学习资源
- 008其他内容
四、构建高效笔记本体系
电子笔记时代,建立笔记没有任何成本,也就容易随心所欲。由此出现只收集不整理,试图整理时却做不好分类,自然就搭建不起体系来。
1.笔记本分类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是我们理解完知识后才可做出的操作。将知识分门别类,物归所属,做好了分类就等于抓住了本质。通过对笔记分类,我们能够有效地梳理过去学习和积累的知识,为构建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好分类和笔记本数量无关,它需要遵循的是“外脑内化”原则:
- 清晰地知道建立笔记本体系的思路
- 清晰地知道有哪些笔记本
具体实践起来,笔记本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 Inbox体系
- 主体知识库
- 比如:工作、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
- 存档笔记本
首先,每周清空Inbox体系中的笔记,然后把“费曼”过的笔记转到主体知识库中,知识就成了活水。特别地对于主体知识库,要做到“唯一维度”。
如果分类维度混乱,那么在搜寻时成本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笔记就被弃用了。分类只有做到了唯一维度,才能实现MECE原则。实践起来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可能有的对象横跨多学科,可以用不断加工整理来应对。如何去落实以上的建议,这里有三点:
- 用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 系统梳理自己平时的关注点
- 做好版本控制,不断地迭代
- 在印象笔记中建立相应的笔记本
- 迭代,不断地迭代
- 笔记本体系不存在完美的状态,需要不断地迭代
虽然现如今的搜索技术很强大,但笔记本体系的建议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分类是我们形成知识、把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 笔记本分类有利于做主题研究。
- 建立笔记本体系有利于做知识复盘。
2.笔记本编码
这里介绍一种“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利用这个数字编号方法,就可以建立一个笔记本和文件规范命令规则。该规则由三部分构成:数字编号,分类名称和具体名称,比如:
- 父类:100
- 子类:110,120,130...
- 孙类:111,112,113...
落实到印象笔记中,由于它也是三个层级,因此对照起来很方便,比如:
- 笔记本组:200-Learning
- 笔记本组:210-Learning-Reading
- 笔记本:211-Learnig-Reading-Python
- 笔记A:Pandas入门
以上笔记本组和笔记本需要严格遵循命令规范,笔记则可以灵活命名。当某一子类或者孙类超过10个,可以在数字编号后添加小数点,比如:
- 110-Learing-Programming|编程(笔记本组)
- 111-Programming-Python|Python(笔记本组)
- 111.01-Python-Grammer|基础语法(笔记本组)
- 111.02-Python-Web Scraping|网络爬虫(笔记本组)
- 111.03-Python-Data Preprocessing|数据处理(笔记本组)
- 111.04-Python-ML|机器学习(笔记本组)
- 112-Programming-R|R(笔记本组)
- 111-Programming-Python|Python(笔记本组)
以上建议用中英文进行双重命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快速跳转,二是为了形式对称。
虽然现如今的搜索技术很强大,但笔记本体系的建议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分类是我们形成知识、把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 笔记本分类有利于做主题研究。
- 建立笔记本体系有利于做知识复盘。
最后,再提一点,不建议使用标签,如果使用请克制。用便签去做分类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去取代分类。其实搜索就是一个万能的,最强大的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