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抱着对草原的渴望,对雪域神宗神秘的想象,我们一行七人打包乘坐旅游大巴向甘南进发。
一路风景一路心情。窗外的风景掠掠而过,心赖随景起伏连绵。车内大家唱歌吟诗,欢笑不断。我们文苑的几位文朋诗友朗诵了自己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旅行的喜悦的心情。
车行,人乐,欢快的声音和笑脸盈满车厢。特别是我们文苑的群主李拥军老师用我们陕西方言读他的佳作《父亲的窑洞》让人心情澎湃,如临其境。文章生动的生活画面加之感情实在深厚,不断地掀起一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一个事业有成,文略占全的青年才俊,对生活对人生的价值的追求和创造。他用接地气文字把自己童年,少年所看到的,经历到的,父母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改善居住条件不畏的劳作精神在他心灵扎根,他用灵动的文字深情地表达了出来。加之自己强有力的乡土读音无不叫人感慨万分。父母勤劳善良的血脉,零碎的生活细节和自己在故事里的不断帮着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勤劳的生活传承。能有今天的成绩就是传承了家的勤劳,顽强,从小锻炼了作者坚强的性格,实在让人敬佩……
七月的阳光不遮拦地射进车内。大家的心绪像草原的神鹰一样自由飞翔。窗外的风景如人的心情,一会儿翠绿的山峦起伏叠嶂,如画家手中的笔墨淡墨相宜。远处的山隐隐约约,起伏成一帘幽梦。跨过了不知多少县区,这里山贫梁饥,植被可怜得能数清。一看就是一个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你看那远处的山好像驴脊背,瘦的肋骨暴露在外面。这就是水土流失,把山丘冲滑成一道道沟沟渠渠,看见也蛮可怜的。庄稼浮在小小的块块地里,似乎长不起来。不知道这里的人的生活可能也不是多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路上的风景大概也能把本地的生存条件体现一二。水土流失加之半干旱,感觉这里的人也很贫困……
车行着,风景变化着,车上好多人都进入梦乡。窗外掠过的风景在我脑子里不断化痕。难怪人说,走出去看看,看了风景你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世界有多小。
想着想着,一掠而过的高楼,一闪而过的绿色让人感觉这里到了一个好的地方,不是城市就是区县。标志行的楼房和设施建筑,肯定到了城市边缘啦。远处有个红布条幅,上面写着”美丽的临夏欢迎你”我们到了临夏,今天就在临夏这里住宿。
临夏,好大,也很美丽。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也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成立。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南靠甘肃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和汉藏贸易枢纽。这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白帽子,民族衣服。可他们的神态和举止,一看就是回民族。在路过手抓店的橱窗里看见服务员穿戴是白帽子和白制度衣服。看着穿着有民族特色衣服的少妇少女,她们那朦胧的漂亮和惹人的眼睛,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丝绸之路上的楼兰美女。古朴传统的美流露在明媚的眼眸的闪动里。
吃完饭,天气还早,也不放过到临夏来一次,我们七人上街看看。这里大商店售的事农副产品,地毯,帽子,民族服装,精美的瓷器。特别卖牛羊马身上的装饰的挺多,一看就是一个和马畜有渊源的民族。处于好奇,我们走进了一个卖帽子的商店,看看里面的帽子,服务员很是热情,我们看了又看,一问价格特高,无心买。又问哪里有旅游便宜的帽子店,售货员给我们指点了地方,而且走出店面指着方向。我感到惊奇,常言说“同行是冤家”他们这里的风俗人情出乎我所料。看着,走着到了这家帽子店,我们东看看,西问问,把帽子戴上试试,想买不想买的,也没看见服务员拉脸色,态度挺好的。李老师和郭老师他们两个看中了帽子就买了下来,也可以带,也作为来次回家的的留念。他们戴上好酷,真像草原上的汉子。
到了临夏八坊十三巷,门楼修建的很有民族风格。上面用镀金的汉字写着“大旮巷”这里是当地古建民居和民俗文化重点保护和传承,八坊这个老地方成为了临夏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成为盘活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是一处回族人文,生活,古朴,纯厚的文化样本。看着兴奋,看着感动,厚重的回族人生活点滴和发展的过程,无不在这里体现回味。大家赶忙整理好衣服在门口来了张合影。是让路过的回族姑娘拍的。她很乐意为我们拍照。
走进八坊十三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砖雕艺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古典建筑,一件件记录历史的古玩藏品,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特产,勾画了一处民族风情、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观园。这道古街区最有文化品味,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是临夏的历史记忆和厚重的文化元素符号。民族建筑的元素在这里得道传承和发展。
夕阳刚落,晚霞和灯光把这新建仿古的建筑耀得格外神圣。古朴的回族人喜欢的建筑。砖刻的图幅体现了真个回族人的文化生活氛围。我们兴致地在砖雕下照了像。这个古街民居与文化旅游并存之地,准确把握住了新常态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会,让旅游业融入了文化的元素,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我们走着拍照着。墙上有雕塑的古丝绸之路的陆路的商品贸易集市。还有古茶马古道民间交易的感动场面。也有民间盖房打墙的程序工具……栩栩如生的砖刻生活美丽图片,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八方是临夏回族群众世代生活的一个老城区,周边有众多的民族特色建筑。这片区域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古韵盎然。
有选择地使用特色景观语言,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我们大家兴致勃勃,骑上骏马回味无穷,驾上马车过幸福生活的意念不断出现在眼前。
到了一处泥捏处,哪里用泥塑出了行色不同的日常生活和传统的民俗情景。形象逼真,可掬,把原生太的生活背景和场面表现的更自然完美。
又转到了一处像大观园的样子古建筑。这是一处清初时的古建筑,四合院的形式。门前有口井,命名是“惜水”院中竹林 花草 小桥流水,坐石观鱼,也有江南风格的风竹活焦石树立在庭院花园里……这就是大旮巷80号。
八坊十三巷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街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说起这些古老民居,这处民居始建于1930年,俗称“大公馆”,占地3.5亩,整个院落气势宏伟,有砖雕、木刻,雕工细腻,飞椽画栋,门庭高深,可谓八坊民俗民居中的典范。置身其中,犹如一幅在人们眼中徐徐展开的画卷,细细欣赏,方能领略其中的清雅韵致。出门忽然看见两个清真寺的雄伟。塔顶直逼云霄,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一行匆匆略略地转了一圈,我也记得就这一点点。美丽的临夏让我更加觉得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