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
1922年,梁启超受邀在国立东南大学和法政大学等校授课。在苏州学界强烈要求下前往苏州做了一场演讲。演讲中,梁启超说透了教育的本质,直到今天还在被推崇。
他认为:教育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养定其根本智慧,保护好其自由意志,最终要让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观,做个不惑,不惧,不忧,顶天立地的人。
不惑:第一要有判断力,这是最具时间价值的根本智慧。而精准的判断力,不但要有相当的常识,还要有专门的知识,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遇事智慧处理。一个孩子最终走向社会,书本的知识很重要,生活的知识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消化吸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惧:启发式教育,趣味性教育,崇尚自由的学风,注重保护孩子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在不受外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演讲中,梁启超强调做个“不惧”的人,一定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活得坦荡的基础上,遵从自由意志。当一个人人品中正,意志磨炼到家,才能拥有最勇敢的心,做任何事都不会再迟疑,扛起来便做。不管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他都鼓励他们选择擅长的方向学习,让他们远离劣等欲望的牵制,不要活成提线木偶。
不忧:帮助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开阔心胸,扩大格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很重要。挫折是生活常态,只有通达,强健人生观才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走得更远。他说:人生之旅历途甚远,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因为,健康才是一切的资本,欲速则不达,养精蓄锐,才能厚积薄发。
摘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