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刀背山的文明曙光

刀背山的文明曙光

作者: 王德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09:34 被阅读0次

    说起鸡西刀背山,无人不知、无家不晓,但真正了解刀背山古墓遗址的文化现象却不多。我虽然多次参观刀背山古墓地,也只是作为一般常识和见闻来对待,尽管如此,每次去参观都给我带来一些益处,并不断增强我进一步认识它的兴趣。特别近些年来我市掀起研讨新开流肃慎文化的热潮,并进入了有领导、有计划、有规模的深入研究与普及的新阶段,使我和一些同志不得不认真探索刀背山古墓遗址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我们首先应当感谢前人研究的成果所打下的基础。张德义于1997年编著《穆棱河文化》,于1980年著《兴凯湖文化简论》,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于1980年著《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袁文祥著《史海拾贝》,有关部门联合编著的《鸡西旅游文丛》和《鸡西旅游文化》。其中都对刀背山文化做了一定的阐述,并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们对新开流肃慎文化的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涉及到了刀背山古墓文化,但尚没有开展专题研究讨论。今年市委提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宣传与研究,深入研讨新开流肃慎文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濮对此做了详细部署,鸡西名协、肃慎文化研究中心、鸡西收藏家协会等部门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并付诸行动。于4月11日组员详细参观了鸡西博物馆文物展品,深入了解新开流肃慎文化在鸡西地区的历史展示,文物管理站站长常志强作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参观后对研讨论文做了分工,其中包括对刀背山文化的专论。又于4月11日组员参观了刀背山古墓遗址,常志强陪同并介绍,边参观边讨论,使大家大开眼界,思想活跃,广开思路,激起大家疾步迈入深入研究刀背山古墓文化的门槛,探索刀背山墓地的奥秘,进一步揭示刀背山的文明曙光。

    远古文化

    11日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大地春色给人以活力,我们一行十人乘车到刀背山脚下,下车步行穿过火车道,向刀背山遗址进发。此时此刻,我们像先人携带着从穆棱河渔猎的丰收成果,踏着先人走过的路奔向住地。从坡地向前行进中,吸吮着初春草木散发的芳香,眼望着黄中透绿的林木和含苞待放的幼芽,给人以新的生命力。我心想,我们守望着现在的生命,探索着过去的生命,孕育着未来的生命,在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这是一种凡人善举。前行不远,看到约有100多平方米的池塘,水质清沏,没有多少污染,看来是活水,我正想水是从哪里来的?啊!向前走几步就看到有一股泉水,有人用木板挡成一个四方形井壁,井中泉水常流,水面如镜,旁边一棵树上挂了一个牌子上写“冠山泉”三个红字,这是我在鸡冠山区所看到的第二处泉水,据说还有几处泉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先人除了借着河水就是借着泉水在山上生活。从“冠山泉”向上走不远就到了比较平坦的台地上,有一个破烂不堪的现在人窝棚,只能挡挡风雨,但难以住人,可做临时休息用,它是现在人在这里看管土地和山林所用的窝棚。窝棚前后种有小葱菜地,周围用碎石砖块围拢着。据介绍这里就是先人所居住过的地方,我们大家在这里细细品味古人生活过的地方,并在此处捡了数块古陶片以作纪念。这里真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南靠鸡冠山和刀背山,北向一片开阔地,面对横贯东西的穆棱河,视野十分开阔。看到这里,我顿时感到古人是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他们处在低下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而生存下来,进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难道这还不算聪明吗!当然不能以现代的人去要求过去的人,现代人不知要比古人聪明多少倍。聪明是相对的,人能适应环境、优化环境就是聪明之处。

    从古人生活过的地方向高坡走去,大约走一里多地的路程就到高坡台地上,这是一个东西宽100米左右,南北长200米左右的狭长带,地形分成两部分,南部有近一垧地的平坦耕地,被认为是祭祀地,北部由北向南排列着由碎石堆积的四个土石包,编号为B1、B2、B3、B4被认为是四个古墓,其中B1、B2座落在黑土上,堆高均2米左右;其中B3、B4座落在土石相间的玄武岩碎石堆上,B3土石包最大,封堆最高,高约3米,B4土石包最小,封堆最矮,高约1米。四个土石包看上去联为一体,又封堆分明。土石包上皆漫布着榛树丛。四个土石包大小不同,可能是人生前在氏族中的地位不同。B3可能是地位较高的人。在四个土石包的西面立有石墙,位于狭长带的西部边缘,构筑在黑土上,我们站在石墙上明显看到平面向个大蝌蚪,南北向,中间稍有弯曲,被认定对墓地及水土起着保护作用。石墙横断面基本呈梯形,上宽1米,下宽3∽5米,由于时间较久,其宽度现在看不十分清楚。石墙上均为榛树丛。土石包和石墙被认为是远古人类留下的遗迹。

    该遗址是1980年冬季,鸡西市政工程处在山西坡采路基石的碎石堆积中发现了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和部分人体碎骨。市文管站同志闻讯后赶往现场,征集了全部出土器外,又发现和采集了部分陶片和人体碎骨。后来省文物管理站同志又先后踏查了这一遗址。被征集、发现、采集的陶器片共有60件,分别属于夹砂黄褐陶、夹砂黑陶和泥质红皮陶等。其纹饰以方格纹、戳刺纹为基本特征,还有拍印、附加堆纹、鱼鳞纹、凸弦纹、指甲纹、篱点纹、圆窝纹、植物叶脉纹。陶器型为钵、罐。出土石器有七件,其中石斧、石锛、玛瑙质雕刻器等。玉器有璧、瑗、及装饰品5件。在该遗址中还收集到人体的肢骨、下颚骨、头盖骨及牙齿等遗物。由此可见此处曾一度为墓地。

    刀背山墓地离鸡西鸡冠区七公里,刀背山西坡,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被科学鉴定与新开流上层文化相近,是一处有别于国内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富有鲜明特点的遗址,距今5000∽6000年,为肃慎人生活之地。1990年12月29日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于1995年6月6日立碑。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于2008年立碑。我们集聚在两个《刀背山墓地》的碑石前拍照、研究、讨论,情绪高涨,发言热烈,顿然把我们融入到刀背山遗址文化中去了。在下山返回的路途上还在不断的争论,并探索着除上述遗址、遗迹、遗物外的一些秘密,比如其它的土石山包并不都是天然构成而是碎石堆积,他们与遗址有何关系?再比如人住遗迹呈何状况都是个谜。

    感慨深深

    通过参观,逐渐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些感慨之念。

    感慨之一。刀背山遗存完全可以和新开流遗址相媲美,相近的年代、相同的民族、相似的出土物,可以说明在鸡西二者像个“姊妹篇”。新开流遗址为国家正式发掘,出土文物约有2000多件,而刀背山遗存出土物为72件,远不成比例,国家也没有正式发掘,但从遗迹、遗物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作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新开流文化类型之一。从遗迹、遗物的结构上看也是比较全面的,有人居住地、有墓地、有祭祀地、有保护墙,遗物虽少但内容较全。所以在研究密山新开流文化时应当结合研究刀背山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据现有资料要把刀背山文化研究的加深一点,这有助于深入解读剖析新开流文化。

    感慨之二。刀背山遗址可能是一个氏族部落群体,该遗址的结构上除有住地、墓地、祭祀地、保护地之外,还有反映当年生产、生活的遗物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群体生活的情况,同时也透视了当时人们对人生与死亡及其生产、生活信仰的文化现象,给我们研究原始社会结构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而且可以认定该遗址所住之人为肃慎人,也是肃慎文化的一种反照。

    感慨之三。远古人类已开始具有了优化环境的意识。刀背山遗址整个环境都非常好,用古话讲叫做风水宝地。这里山水相宜,背靠刀背山、鸡冠山,北面对穆棱河,整个遗址被包围在山坳中,既防风患又防水患,可以说是一个宜居家园。值得提到的是,古人从朴素的感情出发又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认为人死后到另外的世界仍然富有灵魂,继续生产、生活,所以要用生前的用品做殉葬品,而且也要选择一个风水宝地,甚至比活着的人环境都要好,这已成为古人的一种习俗。

    感慨之四。我们的先人非常勤劳勇敢,他们选择了刀背山西坡下、穆棱河畔为住地,用最原始的生产手段向大自然作斗争,靠捕鱼打猎维持生活,繁衍生息,同时创造了渔猎文化,正好和中国的渔猎文化时代相对应。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采集碎石推积成了长200多米的石墙做为保护墙,实在是值得敬佩。大概这就是肃慎人的勇猛、顽强、机智的“海东清”精神支撑吧。

    感慨之五。从陶器、陶片等遗物上的纹饰看,既反映了渔猎文化又反映了古人最早就具有爱美的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原始氏族人们的艺术观念。这些纹饰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代表符号,尽管它不是文字,也不同于文字意义上的符号,但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从这纹饰的符号上可以剖析当时的文化内涵,追索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所以,我们把刀背山陶器、陶片的纹饰做为刀背山的“一绝”并不过分。

    思考多多

    我多次参观刀背山遗址,特别这次参观引起我对许多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我市应当努力争取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及早对刀背山遗址的发掘,全面、彻底地揭开刀背山遗址的秘密,到那时有可能会调整、修定我们现在的认识,更有可能鲜明地证明它是鸡西市区最早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鸡西地域文化的最早起始之一,鸡西市区的历史文化,也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将更好地成为鸡西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

    思考之二。要投放资金用现代化设备对刀背山遗址加以保护,派专人进行看管,以防人为破坏和偷偷发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思考之三。要把刀背山遗址作为鸡冠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要加快与穆棱河公园道路的连接。要在保护刀背山遗址的原生基础上,开发刀背山旅游景点。要修道,整合,增加设备,对刀背山的四个古墓、石墙立上标志,增添文字说明。

    思考之四。刀背山下的坡地要植树造林,进行退耕还林。遗憾的是刀背山西坡上原有的绿郁葱茏已被破坏,多年来的人工造林成活率也很低,乱采、乱伐、乱耕、乱种现象十分严重,现在看这里是荒凉一片,树木像三毛的头顶,如不加快解决上述问题将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那将直接威胁刀背山遗址。有意思的是,在山坡上的一个牌子上写着打油诗:“青山绿油油,谁看谁消愁,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落款为王老护林者。打油诗虽极言以对,却反映了一个护林者的心声,而耐人寻味。

    思考之五。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刀背山遗址进行研究讨论,撰写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要对刀背山的遗迹、遗物,一个一个的、一件一件的研究,使我们对人居、墓葬、石墙、玉器、石器、陶器、人骨等都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使鸡西人对刀背山历史文化研究在省内外占有一定的位置。要在群众普及鸡西地域文化、鸡西历史文化知识,把刀背山文化做为重要内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懂得历史,不忘记老祖宗,才能珍视和发展现在,只有把现在建设好,才能通向未来。现在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未来必然是从现在走过去的,让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都知道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割断历史,既不要倒回到历史,更不要停留在现在,要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4、4、20

    5999�uzi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背山的文明曙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c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