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红楼梦》之感(二)

初读《红楼梦》之感(二)

作者: 伯涵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23-12-28 23:25 被阅读0次

在敦煌流浪时,坐在骆驼的背上,微闭双眼,感受着驼蹄下沙丘的时深时浅。那是一种奇妙得无法言说的舒适,新奇与未知。身子随着骆驼的前行,起起伏伏,犹如坐在久远年代的人抬轿子里。双手紧握鞍子上的扶手,任由身子晃动,沉醉在四方吹来的风沙中。

读《红楼梦》,它同样需要机缘。一场旅行需要因缘和合,读书亦如此。也许是三毛对它的钟爱。她如是说:

“若我死了,请千万烧一本来。”

也许是这样的故事打动了我,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大家——俞大纲先生,去世后在骨灰旁摆上了一本《红楼梦》。文学巨擘适之先生,更是穷经皓首、殚精竭虑,不厌其烦地对其考证。在其与陈独秀的“新叙”之下,最终掀起了《红楼梦》的文化热。而这一兴起,则久经不衰。

这次的阅读,是在自己开始写文字七年后,想用一年时间,好好读这本巨著。七年的写字生涯,没能写出字字珠玑、天成之文。但所幸,倒练就了一定的阅读力。尤其是在开读《古文观止》后,现如今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本次阅读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文学鉴赏上。带着写作的困惑,翻开曹公的这本倾心之作,真是幸事。无论是其中的用词遣句,形态、心理等等描写,让我这样一个蹩脚的写作者,看到了真正的“好”,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写美人时,可以是雪白酥臂、肌肤丰泽;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桃羞杏让,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

写光阴易逝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写寂寞时,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确有其长。其中对人物心理、个性的刻画,更是精雕细琢。让人读完,仿佛有种书中人,就栩栩如生,犹如邻家男孩、女孩一般。

让人不禁想,如此这般,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文字,究竟是要怎样的天赋,与后天努力,才可以如此浑然天成?而我们作为写作者,究竟可以从中模仿,创造出几何?

很幸运,在不惑的年纪,读上这样一本好书,读之、嚼之、思之,有味、有趣。在岁末年终之时,可以发愿力,好好读、认真读。

相关文章

  • 初读之感

    水声潺潺流淌而过,山峦在近处,遍布浓郁的树,遍布褐色的土壤和盘错的树根,鸟鸣声自在而悠扬,不知名的昆虫飞过跳过爬过...

  • 夜读《红楼》书评,泪流满面!

    初读《红楼梦》,还是初二豆蔻时。彼时只觉书中情节有趣,诗词精彩,读完后心中感慨万千。 再读《红楼梦》,已是高二碧玉...

  • 《读红楼梦之感》

    文/迎风奔跑 有一些小说,不到一定的年纪,真的是无法读懂,甚至读出其中的韵味。 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过《红楼梦...

  • 读《红楼梦》之感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

  • 初读红楼梦

    初读红楼梦,被秦可卿房间的梦境吸引

  • 《红楼梦》|从林黛玉的窗纱看贾府的人情世故和家族荣衰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到的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我十来岁时初读《红楼梦》,只关注情节...

  • 初读《正面管教》之感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和善和坚定是它的基石。“和善”可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而“坚定”则可以帮助...

  • 重读经典丨大观园外的边缘人

    读《红楼梦》,读大观园,看到黛、钗、湘、探等女子游园行乐,常常有种不真实之感。贵族小姐写诗、葬花、行酒令、读西厢都...

  • 红楼梦里的薛姨妈,是真慈爱还是真虚伪?

    红楼梦是世情(人情)小说,而人又是最复杂的动物,所以红楼梦里的人不能单纯地以好坏善恶忠奸的二元论来分析。 初读红楼...

  • 观《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初识《红楼梦》是因为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早有听闻;初读《红楼梦》是在初中,因为老师要求;深读《红楼梦》是在高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红楼梦》之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ej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