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

作者: 段小段_Leon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11:42 被阅读0次

    随着认识的不断增加,反而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奋斗、拼搏、鼓励等词汇的理解却越来越模糊。真的给你拿一个词出来,你未必能解释清楚。

    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也不单单是表面意义的理解,随着认知的深入,理解也应该是深入的。为什么对于常见的词语,对它的理解会越来越模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深层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

    年后有一个习惯,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会去翻翻字典,不单单是新华字典,更可能的会去查询一下康熙字典。追根溯源也许会能得到更不一样的解释。就像得到专栏《熊毅书院》和《老浦识字》那样,从根源上来解释它,才能得到它最准确的意思。

    --

    盲人摸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比较熟悉。

    原文: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比喻看问题只凭片面的理解,就做全面的判断,以偏概全。讽刺目光短浅的人。这是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接受的观点。

    这个观点是怎么出来的?现在再看这个寓言小故事,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现在再看,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站在王的角度、盲人的角度,以及大象的不同位置,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从王的角度来看的。以统治者的角度,看这些盲人的所作所为之后,而给出了他们以偏概全的结论。作为王,见识多,认识广,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他都能见到。

    而站在盲人的角度看呢?他看到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说大象是萝卜的那个盲人,他就是错的吗?说是簸箕的那个人就是错的吗?而作为盲人,他们的意识里可能就只有萝卜、簸箕这类的东西了,见识有限。别说是盲人了,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看到大象也不知道他是大象呢。

    受当时的条件,每个人接触的文化的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王所看到的和盲人所看到的肯定是不同的。也许盲人一辈子看到的也就是那个萝卜的层面。

    --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如果你还只是看到萝卜那个层面,那就是真正的盲人了。得有王的高度才是。

    信息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你认识现象,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资源。有选择的去筛选信息并为己所用,怎么用这些信息,能不能把这些信息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都是需要我们自己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些信息的存在,才给我们通往王的道路提供了可能。

    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别。

    虽说观点没有对错之分,王和盲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见识,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当前的事物做出的判断,本身都没有错。但盲人看到只是眼前的那一点,而王则是根据这几个盲人叙述的特征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整体事物,这是个眼界问题,也是境界问题。

    罗胖今天在得到的《罗辑思维》栏目讲的是“中庸之道”。“没有主张,只谈解释”,这是罗胖做这个栏目,一直坚持的原则。追求的是多元化的思维,在自己思想里有许多种不同的、复杂的东西存在。让我们的大脑在想问题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更加的利于实践中更好的行动。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多维度的思考,需求一种思想上的平衡。

    “多元化思维”,“中庸之道”,才应该作为我们尝试进入的一种境界。这才是王应有的高度。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盲人摸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hl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