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身处后现代的先锋是怎样“玩”小说的?

身处后现代的先锋是怎样“玩”小说的?

作者: 康了烦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4:02 被阅读0次

    文艺层面的后现代主义因为多元价值取向,普遍被认为形象模糊,很难统一精确地总结出某种创作特点,但许多被认定是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导演、艺术家们(这里也包括自我标榜的后现代),其实依旧可以发现他们的一种创作套路——将诸多“无意义”之事物糅合一处,碰撞出一种意义。

    这可能是昆汀的“环状叙事”,可能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可能是姜文的“玩票”,可能是马原的元小说。

    不过最贴切的例子应该是那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现代雕塑装置,反正观众觉得很厉害但是肯定不明白这些东西要表达什么。但是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些雕塑装置的创作者一旦举办大型个人作品展览,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处,必定会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比如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幻象与真实的对比等等等等。

    这些“意义”单独盖在哪一个“无意义”的单位元素上都不合适,但诸多看似没有关系的单位元素恰恰能产生化学反应,并指向同一个宏大或细微的主题。

    于是,笔者曾有过一个脑洞,倘若将这种创作套路反其道行之会怎样?

    将诸多“有意义”之事物糅合一处,消解它们的意义。

    通俗来讲,这似乎也可以翻译为把一手好牌故意打烂了。

    会有人这么做吗?直到最近读到《隐歌雀》这本书,没想到还真有作者这么做了,他怕不是疯了?这或许是身处后现代浪潮的先锋们“玩”小说的新出路吧。

    充满邪趣的“灰岩小说”

    《隐歌雀》编辑推荐语里的“邪趣”一词评价得非常独到,首先除了常规目录之外,还有一份根据书中虚构的“小说分类学”予以排布划分的“附录”,这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倒是颇有创意。

    书中的几篇小说题目也可以见到作者的小心机,诸如《没有龙》《隐歌雀》《鸥鹭忘机》,都带有消失、消除之意;《瘦舌》铺陈了诸多生活场景,情绪积累到临界点的那一刻,并没有走向高潮,反倒在主人公的“笨嘴拙舌”中结束;《报平安》直接在结尾中把叙述者“写死”,解释悬念后戛然而止;《小说检索表》煞有介事的论述最后得出“万云归于宁寂”的结论;《病句与谎言》则发出了“小说中的谎言不复存在”的感慨。

    这些作品都带有一种“消解”的味道,正如前文所说,作者的“邪趣”其实并不是讲述了什么陌生化的故事,很多都是寻常情节,无非是进行了文学化的炫技包装,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可以提前预料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却伴随着叙述逐渐被消解,最终走向虚无,仿佛作者依次“暗杀”了众多本该有意义的素材,或者一切本就该毫无意义。因此书中的小说结尾很多都是戛然而止,有评论拿极简主义大师卡佛与之相类比,笔者不敢苟同,其实卡佛的戛然而止是为了引发读者脑补,而《隐歌雀》这本书则单纯是为了自圆其说甚至自毁其说。

    这对于很多后现代常见的套路而言无疑是具有先锋性质的,甚至当后现代也开始走向苍老,逐渐沦为新的“传统”。

    这姑且称为“灰岩小说”吧,也就是作者本人在书中虚构的小说称谓,原本是在众多小说种类当中充当边角料、长期在阴暗角落缺乏讨论的小说,可以认为是在自嘲,但又带有一丝反“传统”的傲娇。

    揣测作者的创作心理

    在此要大胆揣测一下作者的创作心理,所以本书还可以根据创作心理分出第三种目录。

    第一个阶段是在伪装,《瘦舌》作为开头第一篇小说,其实并不是很先锋,反而有些刻意地告诉大家:“你看,我很乖,我是个传统的小说家。”

    第二个阶段是在试探,《没有龙》《隐歌雀》《两个好朋友》《鸥鹭忘机》,文风悄悄转变,甚至有些故弄玄虚,仿佛在说:“都是旧作小品,惭愧惭愧。”

    第三个阶段是在过渡,《小说检索表》《病句与谎言》假装在黑色幽默,但作者其实是想表达:“你们可以认为我是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是你们想没想过胡说八道说不定也有些许道理呢?”

    第四个阶段是在转移,《作为人类的一员》《异人》《纸镇》《它的故事》,一些“半成品”的故事,甚至只能说是瞬间的灵感发挥,这是作者在转移已经开始处于警惕状态的读者的注意力,似乎在说:“别怕别怕,硬菜在后面,先尝尝甜品。”

    第五个阶段是在摊牌,露出了真面目,《报平安》消解了叙事时空,《人面鱼》消解了叙事情绪,《橘子》消解了一切叙事的意义。

    (这一段是我承认我过度解读了,嗯)

    最后一点杂感

    联想到作者本人还是一位媒体工作者,看来是在新闻层面的“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上,理解了文学层面的“形式即内容”。

    书中的那些独立成篇的灵感片段,有的甚至根本无法称之为小说,这倒颇像蒋一谈近年搞出来的“截句”。没想到截句式的创作方法并非诗歌独有,也同样可出现在小说文本。

    然而在当下内容饱和的创作环境,形式主义也并非坏事。

    在此突然想起一些旧事,笔者当年做文学编辑的时候,有位年轻作者A写了一小段灵感创意片段给我,诙谐有趣,但可惜短小不成系统,完全可以扩张雕琢成一篇真正的小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A跟我哭诉,说自己的这个灵感创意片段后来给了另一位作者B点评,没想到B居然据为己有,把这个灵感加入了自己正在创作的小说当中并发表了。

    所以,现在想想,有好的灵感就要及时发出来,只不过这些灵感不加工成真正的小说未免可惜,且暴露空有创意、专业功底却不足的短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处后现代的先锋是怎样“玩”小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ir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