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一年的?”每每与人初识,总躲不过这一句“问候”。在国人眼里,这是寒暄、是礼貌、也是关心,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年龄,好依此判断叫你“哥”或是“姐”,免得乱了辈分,显得不够礼貌。
可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年龄和收入、信仰、婚否之类的个人隐私一样,都是不适宜直接发问的,除非别人主动告诉你。
当然明白问的人并非有意冒犯,只是国人的一种习惯。但不爱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源于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
也许是由于人口众多的缘故,每隔十年,就被划分为“某某后”,定居在国外的妹妹有次问我,为什么要把人分为“几几后”?并且给每一个“几几后”贴各种标签?她说外国人觉得这样以年龄划分人很奇怪。
仔细想想,只能用因为人口众多,每隔10年就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很容易形成一个群体并且表现出某些共性,所以才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70后、80后、90后、00后这样的标签来解释。
如果说时光如流水,在依据出生年代划分人群这件事上,恐怕更是如此。80后还没傲娇几年,突然发现自己早已被划入中年行列,因为90后都在调侃自己也是中年人了,依此类推00后也年轻不了几年,很快就要与青春告别了。
在我们世俗眼光的定义里,青年时期就是这么短暂,青春好像只存在于大学毕业以前,刚毕业就觉得自己年龄很不小了的人比比皆是。
近几年被热议的“剩女”现象,与其说是对婚姻的渴望,不如说是对年龄的恐惧。我们所受的教育,周围的声音不遗余力给我们灌输,女人过了25岁,就“贬值”了,只剩歪瓜裂枣甚至离异男可供选择了,要趁还“值钱”赶紧把自己嫁出去。这又引发另一个话题,以后会写文章说说这事。
小时候我们急着想要长大,长大后却发现一夕之间自己的年龄直接从稚嫩突飞猛进到了曾经以为会很遥远的“中年人“行列。
尽管除了增加阅历与经历,无论心理或是生理上并没有觉得自己就老到什么程度,但周边的人、舆论、某些国情在反复提醒你、敲打你,你已经老了。
本来老是个很自然的形容词,但是当它长久以来被打上很多不好的烙印、引发诸多不美好的联想、多出许多让人泄气的要求,这个词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痛点。
年轻的庆幸自己离”老“还有几年,尚年轻的开始疑惑自己真的老了吗?有点老的觉得因为“老”所有美好应该远离自己,已经老的认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剩煎熬着无趣无望的岁月只等入土为安了。
“老”这个词之所以很是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因为“老”在我们的文化里意味着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变得无用、无力、丑陋,甚至从此失去性别,也失去追求一切美好的权利和向往。
我们经常从长者,甚至是身边的人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老老的了(银川话念”涝“),还收拾干啥?还想干啥?”暗含之意是还能干啥?
每每听到这句话,特想怼回去:“不好意思,我没觉得自己老。再说老了就没有对美好与情感的需求了?!”
不是简单粗暴地抗拒老去,只是如果老只意味着失去、可悲、丑陋、不再重要,我想没有人喜欢被看做老,尤其是她/他并没有认为自己“老”的时候。
记得去年看电影时,电影院的N场大片前面插播的广告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一群垂垂老矣的人,肌肉萎缩、走路颤颤巍巍、面色萎黄、两眼无神、穿着老式白背心,呆立路边,用艳羡的眼光目送一辆漂亮的甲壳虫汽车欢快地飞驰而去,当然,车里坐得是一对恣意飞扬青春的年轻情侣。
广告想告诉消费者趁着年轻早点买想买的车车,才能像银幕上的情侣辣么幸福地享受人生,不然等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只剩干瞪眼直羡慕的份儿了。
意思都懂,不过表现手法不敢苟同,老人除了羡慕年轻人再没啥活着的乐趣了?这一定是深受固有思维熏陶成长起来的人想出的创意。
虽然我还没老,也想斗胆替老年人说一句,人家怀念的只是自己的青春岁月,人家也有自己的乐趣与生活。谁有闲时间天天注视你?羡慕你?
说来惭愧,对待年龄这件事,我也说过愚蠢的话。
约莫28岁时,单位来了个新同事,三十二三岁的样子,互致问候之后,我俩的寒暄如下,“你看起来好年轻哦。”这句蠢话来自我,自认是表达友好、赞美对方之意。“我本来就很年轻啊。”这是对方理直气壮的回答。
没有听到预期的谢谢和被称赞的愉快,我有些愣神。然后大家转聊其他话题。
N年之后,我在专卖店试衣服时,被店员屡次恭维,你看上去好年轻;你保养得真好;你一点都不像生过孩子之类的赞美之词,我也很想理直气壮的回答:我本来就年轻啊!我也没咋保养啊!生过孩子就一定又老又丑身材变形么?!
几年前一个服装品牌代理商,刚生完第二个孩子,和我闲聊,得知我俩差不多同岁时,很真诚很惊讶地问:“为啥你没有皱纹?”我反问她:“为啥要有皱纹?”
后来突然想起那个自信满满的女同事,终于理解了她。莫说几岁的差距,就是十几年、二十年的差距,人家也确实没认为自己老。话说有这样认知的女性通常老去的速度比较缓慢。那个女同事现在也身材窈窕、外貌并无太大变化。
年龄之于女性,是短暂的骄傲,长久的自卑。毕竟在漫漫几十年的人生长河里,能引以为傲的年龄不过短短十几载,然后就是长达几十年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
有次在一家韩式小馆里,听到两名中年男女如下对话:“也就是我还把你当个女人。”说话的是名中年男子,目测是中年女子的下属,那名中年女子留着大多女干部都留的短卷发,穿着考究。闻听此言,好像不太高兴地嘟囔了句什么。
如果这个男人是想表达恭维,这句话无疑直戳女上司的痛点。本来就是女人,七老八十了也是,何来只有你当做?言下之意别人都把她看做男人或者没有性别的人?
这样的恭维简直令女人郁闷至极,也只有这种情商低的男人用它来表达忠心或者好意。
关于年龄,和朋友曾经探讨过。在意年龄的背后更介意的是,一旦得知你年长对方几岁,哪怕是几个月甚至几天,无论你喜欢与否,都会被对方在心底暗暗打上哥哥、姐姐之类似于长辈的烙印,并选择与之匹配的看法与惯常的做法来相待。
一旦感受到在对方心里被划为和人家有着严重代沟的“老人家”,确实很难拿捏对待对方的方式与尺寸。轻松随便一些好像不够庄重,太严肃又有老朽古板的嫌疑。
如果不是亲戚,如果双方都是成年人,用平常心对待对方就好,就像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倚老卖老,把你看做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幼稚儿童一样,对方也不喜欢你把人家当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一样。(就这还男女有别,男人被叫大哥是尊称,女人被称呼大姐是贬义。)
一被叫姐就不好意思再和你嘻哈玩闹,得端着点老大姐的态度,以便配得上老大姐这个老成持重的称呼。就算做点所谓年轻人爱做的事,还得冒着“装嫩”的风险,这样的感觉谁会喜欢?
有次出去吃饭,我最后一个落座,席间有不认识的一男一女,和那名女士打招呼时,相熟的男同学补了一句:“人家比你年轻的多。”本来目测那名女子三十多岁,好吧,可能二十五六,恕我眼拙。
吃到一半,轮到我和那个“年轻女子”碰杯时,那名男同学又来一句:“人家可比你年轻多了。”这次我回了一句:“所以呢?连说几遍有意思么?”心里那句:年轻一些怎么了?能开出朵儿花来?忍住没说。那位女士我比较欣赏,实在不愿殃及池鱼。
第二天,男同学给我打电话,提起这事,他解释说自己的初衷是因为对方是请客的人带来的客人,那样说是为了多抬一抬对方。我反问他:“抬对方没问题,一定要压我么?何况我俩并没有在比较什么,又不是在争宠选美选妃。我比她大,所以呢?你想表达什么?”
我明白男同学因为相熟才这样说,并无恶意,但是这样的话让人很不舒服也是事实。
男人被叫哥会产生自豪感,女人被叫姐往往生出的是悲壮感。
不是女人不肯接受现实,什么时候在年龄方面真正男女平等了,女人们面对年龄时才会更坦然。毕竟大腹便便甚至秃顶的男人四十还自觉是朵花,女人一旦步入三十岁就总忧心自己不年轻了是社会现状。
还好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不再盲从以往对于女性价值的古老定义。一个三十出头就放言自己出门已经不用担心色狼的女友,年龄增加几岁后反而不再这样定义自己:“我晚上出门得有老公护送,不然不安全。”调侃的背后是对于年龄的开悟。
不是处女就贬值了,结婚了就贬值了,生娃了就贬值了,年龄增长就贬值了,这些垃圾思想统统可以丢进坟墓了。女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她的价值包含她的人格、人品、才能、角色、担当、经历,而不只是单纯的年轻和貌美。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每一个人都会老去。遵从自然法则,走向生命终点的路上,我们可以选择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前行。
不因年龄增长而失去对世界的兴趣与好奇;不因岁月流逝忘却梦想与追求;不因阅历增加而丧失热忱与勇敢;不因年岁渐增而放弃成长与对美好的坚守。
继续努力,继续做梦,继续自信,继续读书,继续歌唱,继续运动,继续旅行、继续爱人,继续坚信自己值得被爱。
不要嘲笑那些不肯老去的灵魂,她/他们只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更好的榜样:原来还有另一种活法,让我们对终将老去不再只有恐惧。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卡耐基
后记:有关年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年龄只是个数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历史文章。不是为赋年轻强说不老,而是真心觉得经过世事后的心态与状态远远好过他人眼中曾经的青春年华。和熊感慨过,那时活得像个中年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迷茫困惑,现在却像个热血青年,什么都想尝试,敢尝试,真心热爱,无比坚定。今天周二,祝我爱的你们永远充满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