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曾国藩的书有很多,但我比较喜欢张宏杰写的这本《曾国藩传》,我认为这本书突出了曾国藩“勤奋”,“踏实”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让我获益匪浅,总结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1.勤奋
梁启超曾说:“文正(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在本书作者看来,曾国藩是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笨的一个。其实曾国藩能获得成功,跟他的天赋关系不大,却跟他超出常人的勤奋有密切关联。
曾国藩说,“从八岁起,我父亲就亲自教我。他从早到晚,教导不停,我记不住,他就反反复复教,听不懂,他就一遍一遍讲。走在路上,他也在讲;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也在讲。一定要我学会了才罢休。” 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养成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品行”,同时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笑话让我印象深刻:
曾国藩读书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大家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来,天快亮了,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大骂曾国藩说“自己都听会了”,然后把《岳阳楼记》背了出来,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目瞪口呆。
这个传说,说明了曾国藩确实很笨,也特别勤奋。
2.结硬寨打呆仗
在学习上异常勤奋的曾国藩,在职场上也是如此。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刚好是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的时期。为了打压运动,清廷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可是打仗的效果却惨不忍睹。这个时候,一支不起眼的“湘军”却异军突起,让太平军连吃败仗,后被“湘军”所灭。这支“湘军”的主人就是曾国藩。他成功的诀窍是“结硬寨打呆仗”。
由于“太平军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总是能够避实击虚,审势度力,灵变应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制定的战术方法是:“结硬寨、打呆仗”。
这种打仗风格,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笨”。“结硬寨”就是指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只有扎好营,才开始打有仗,打仗也是特别追求“稳”,确保万无一失。
这个“结硬寨” “硬”到了什么地步呢:“湘军每天要花四小时行军,走三十里。然后就不走了,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要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要求,修好之后,晚上再把军队分为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
偏偏就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笨计策,太平军竟然拿曾国藩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天京”被围困,最后只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
曾国藩后来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可见,笨拙踏实的方法有时就是最好的方法。
3.不屈不挠,直至成功
我们知道人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年轻时,考秀才考了六次都没考上,主考官还“悬牌批责”他为“文理欠通”,不过为了安慰他,给他“发充佾生”。佾生是祭孔时的乐舞生,算是一种荣誉,而且下次考试可以免考县试和府试。
“悬牌批责”让曾国藩成为当时学子们的笑柄,对他刺激很大,但他没有气馁,反而发扬起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自己要获得科举上的成功。他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积极找出失败的原因。他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找到了根本问题,加上他又特别勤奋,很快他考试就“顺风顺水”起来,五年内接连考上秀才,举人,进士。从这段考试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倔强,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之人。
在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曾国藩也发挥了不屈不挠精神。在湘军的初创阶段,他多次被太平军打败,不禁动起轻生念头,甚至还跳河,但他运气不错,每次跳河都有人把他救上来。在一次跳水被人救起后,他还发明了“屡败屡战”的典故,发誓要将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发挥到底,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因为多次吃过太平军的苦头,所以他发明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最终攻破敌人的“心脏”南京,收获成功。
总之,曾国藩的成功是离不开勤奋,踏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品质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如果我们遭遇挫折,心灰意冷,可以翻一翻《曾国藩传》,重温伟人风采,以获得继续拼搏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