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8道若不存,器不得其用

68道若不存,器不得其用

作者: 王嵘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0-03 21:25 被阅读0次

    姜忠学的心学课学习笔记

    三、《同修传习录》专集

    第64:道若不存,器不得其用

    邓艾民注版本《传习录》第 67条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 68条

    学习体悟:

    名物度数需要预先讲求吗?

    需要成就你自家的心体。

    如果你成就你自家心体,你复其心体之本然,那么这个用自然就在其中。

    用指的是这件事情是什么,它应该怎么去做,怎么才能把它给做好。

    绝对不是就把名物度数就不理了,只是要有一个先要有一个后。

    视频第 66集文稿:(在记录中,有个别处增减了老师口语中的原话  )

    研究阳明心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很多人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王阳明这个人的误解还是不少。有的人就说,说王阳明先生认为,不需要学太多知识,知识越多反而容易助长你的傲性,对修心无益。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误会。如果阳明先生听到这个,不知道他作何感想。如果你断章取义去找文字,确实能找到类似这样的文字。但是他一定是有上文,有下文,有背景的。

    今天我们讲这条就非常典型。陆澄问:名物度数需要预先讲求吗?

    名物度数:名就是命名,物就是具体的事物。度就是程度,数就是数量。

    名物度数指的就是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件事情是什么,那你需要给他一个定义。

    如果把他做好,你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阳明先生说:最”先“需要讲求的不是名物度数。是需要成就你自家的心体。

    他在这用的词叫成就自家心体。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复其心体之本然,也是他后面所说的恢复你心里面的天理。心学里面讲心即理,天理、道理、事理就在心里面,就在你的心上。你在你心里面做这件事情就好了。然后他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你成就你自家心体,你复其心体之本然,那么这个用自然就在其中。用指的是这件事情是什么,它应该怎么去做,怎么才能把它给做好,这个就是用。如果你心体没有任何遮蔽,恢复到他心体本来的样子,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能够把这件事情给它做好。这个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关于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则。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认识一个新的人,一个新的朋友的时候,要表达礼节,比如说很多人都是采用握手的这种状态。那你要明白,如果你心上没有任何遮蔽的话,你知道握手是表达一种友好和尊重。如果说一个很结实很强壮的男士,向你表达问侯,他可能与你握手的时候,手就会很有力量。当然恶意用力不算,当然你回应时也应该尽可能的要很有力的表达热情。但你是不是要固定在握手就应该有力量才能体现热情呢,换做一个柔弱文静的女士,人家礼节性的把手伸给你,然后你再按照刚才那种方式,这个就不对了。所以说阳明先生说如果你心能恢复到他本来那个样子,那么你就知道这个事情应该去如何应对。我们之前一直讲变动不居,你不能死守着那一个状态,它是随着不同的情境去调整你的这个方式。所谓度数,什么样的分寸什么样的度,你自然而然就知道应对去调整。如果你知道你内心是表达友好,然后对方怎么样与你表达友好 ,你怎么样回应他,就自然而然能够去调试。你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所谓的名物度数。

    注意问题开始出现了,阳明先生紧接着就说,绝对不是就把名物度数就不理了,只是要有一个先要有一个后。你注意,《大学》里面讲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哪一个是先哪一个是后,你内心先打扫清楚,打扫干净,你就知道这件事情从道理上,发出去应该怎么办。然后具体的做法,你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样去调整。

    讲这条必须要结合《传习录》另外一条辅助理解它,我们看《传习录》下卷黄直录的第六条,他讲的也是名物度数。他说圣人所能的这个事情,所知的这个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天理。只要把这个做好了,其他的事情你需要做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用,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咋办。比如说有一些知识也好,有一些技能也好,我是不需要的,我自然不需要去理会。比如说海洋当中有多少种鱼,对于我们一个普通人来说,不是必须要了解。如果不需要了解的那么我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去做。但是如果需要的,我自然而然会去想办法去求得这个知识跟这个技能。那里面讲的是孔子到太庙,每件事情都问,带他进太庙的那个人带着揶揄的方式跟 别人讲,说孔子还知礼呢,他知道啥呀,啥都问。孔子听到了之后说:是礼也。这个就是孔子的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真知。

    我们现在回到”知行本体”上去,再重申一下,当我们内心没有任何私欲遮蔽的时候,一件事情来了,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如果我们知道他应该做,手上又不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等等,我们自然会去想办法。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不需要做的,也不需要去花时间去准备这些东西。阳明先生讲了这些觉得还不够,又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他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天份或天资。正常来说你就随材成就,你适合什么你就去做什么。然后他又提到一点,如果说你在你自己心体上去用功,达到你所谓的成就自家心体,就可以“易艺而为”。这一点就引起大家很多很多的误解,我们先说一下阳明先生的事情。

    他刚开始中了进士之后,朝廷给他分配的工作在工部,第一份工作是修王越坟,修的工程非常好而且用的时间也很短。把这些工人像训练作战部队一样去整齐划一,非常有成效。从工部又调到刑部到江北录囚,很多冤假错案都给翻过来,工作仍然非常有成效。后来又把他调到兵部。他从龙场悟道之后又到吏部。阳明先生是文人,在文人用兵里面就天下无敌。打仗打得非常好,讲学也讲的非常好,做半年知县,在庐陵他所做出来的那些成绩,特别有创意性的那些举措,我想比其他的知县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所做出来的成绩还多。他到了那个程度,他自己心里有真切体会,这就叫易艺而为。

    在历史上,经常 有这样特别厉害的人物,他是干这个的,有这个知识背景,但是他去做另外 一件事他不懂,但他会学,会问,还有一个更关键的能力,他会找到能做好这件事情的那些人,并且把他们组织好,把他们用好。这个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能力。他不是在具体技能怎么去做的层面谈,而是在更宏观的层面去看,阳明先生是这个意思。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绝对 不能忽视,一忽视就没办法讲得通了。阳明先生,有一篇文章 叫《节庵方公墓表》在这里他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他说士农工商,那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够尽心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这个本分是“有益于生人之道”。

    以前我们讲到过关于挣钱的这个问题,说怎么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那正常情况下,应该把更多的财富去分配给谁呢。有一句话叫上天有好生之德。一个人一个人群,一个人种他能够生存繁衍下去,上天给的法则是谁能做更多,使得这个族类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繁衍下去,那么你就尽了更大的天职。你注意这个天职就是上天有生生之德所赋予你的那个职责。你尽的多,你得到的“天䘵”就多。

    有的人为社会做很多贡献,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让大家活得更好,活得更幸福,这样的人就是“有益于生人之道”。在这个点做的更多,那么他获取的财富就更多。但如果有人用不见光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你从时间长远的角度 看,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所以说要尽心尽力而为,没有任何私心就叫“廊然大公”。如果有必要必须要互换职责,我们只要做到“廊然大公”,虽然不会,但仍然会去想各种办法把事情做好,会去找各种人各种资源把它给做好。阳明先生说“易艺而为”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只要你内心没有私欲遮蔽,是廓然大公的,你自然而然就知道应该怎么样把这事情做好。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哪些名物度数,你自然而然就会想办法。自动自发,自然而然去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8道若不存,器不得其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pg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