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什么大学室友说我说话总是过于一针见血,原本很轻松的寝室座谈会经常被我呛到不能继续?为什么对待不喜欢的人,不够包容和谅解,容易针锋相对,对待朋友就能无原则的选择先妥协和示好,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为什么对家人本是心疼和关切,说出来的话却带着责备、生硬不耐烦的语气?为什么看似趾高气扬聒噪的背后其实是自卑孤独脆弱?为什么不懂拒绝朋友的要求,让自己过得那么纠结?还有很多很很多为什么。
不解。不喜欢自己。难道我有些分裂,有些不正常吗?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到"原生父母"这个词,搜索了解。仿佛找到了所有问题的根源。“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一出生,我便是我外婆带着,直到十六岁上高中。小时候没安全感,在亲戚和别人面前总是显得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立场。也不轻易表达自己。别人桌上一堆好吃叫我吃,我一定不会选最好的。爸外地回来,带我去买雪糕,我也扭捏着,不敢作声。从小到大,我妈当面夸我印象中只有一次,那还是我小学的时候,听到她跟爸爸说我懂事,我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出来。当时这反应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急忙偷偷的拭掉眼泪。
我家就是典型的那种传统人家,每个人都不会表达爱,互相之间也不会有亲密的话语,更别提有什么亲密的举动了。或许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吧。比如说感冒了,责备你怎么天气冷了热了,不会自己换衣服吗。家务事做不好,责备。 只要我做得不够好,妈不满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为你好式"的责骂。乃至于我现在的忍耐值就像盛满的一桶水,再多一分都是过,一点就着。于是我妈常说我现在是一点的都说不得了。
于是,如今我说话不婉转,遇事不会转圜,太过耿直。不会拒绝人,习惯于讨好别人。不懂人情世故。有时候显得专横,有时候又容易妥协。对亲人也不会和颜悦色,说话也是一副指责人的语气。非常自卑。我把这些归因于我的家庭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心中对父母有些"埋怨"。觉得自己就是我"指责型人格"妈妈的翻版。
一直这样"愤愤不平"。然而有一次听个人很喜欢的一个知识分享平台("翻转电台")里主讲人提到"原生父母"这个概念的时候,他有一种"不认可"的态度,好像觉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新颖或者说有些言过其实,说实话我挺惊讶的,在"原生父母"成为热词,原生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被各大自媒体利用起来,都对"错误示范"的原生家庭口诛笔伐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把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过于看重。
也许,原生父母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对如今自己各方面的养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却忽略了重点。在这个知识唾手可得,只要我想就能获得教育,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那些思考者研究者的成果,例如"原生父母"的影响,我知道了,了解了,而我更应该用来思考和反省,更好的去"扭转局势",重新的更好的认识自己,更有策略的去指导生活不是吗?而我现在却在把它当作给父母"定罪"的最佳理由,曾经有一回妈妈又一次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怼我,"你看xx家的孩子,见人就笑脸相迎的,和和气气的,你说话就这么冲……"。"那还不是因为像你吗,你看你每次都是讲别人哪里不好,你有说过我哪里好过吗?"
惭愧。
年初,爸爸突然去世了,我觉得我欠他一个道歉。对父母也许是由于埋怨,或许父母在学习和做人上都没有教育我太多。或许其实没有可依赖的借口。我都30了,难道还要怪是父母没有教育好我吗?自己不是也很反感,尤其是那些破案的,法制宣传的片子里,专家们总会最后把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研究追溯到童年和家庭吗?!事实上,我就是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啊。总是希望他们理解我,希望他们改变,然而我才意识到,需要改变的应该是我,我想我该醒悟了。我应该为自己负责。
父母的影响,家。无论好与不好,它们就像蜗牛壳一样。是负累更是避风港,拥有的时候你是幸福的。因为我有过失去。
(此篇献给天堂的我亲爱的爸爸。
妈妈,希望我有一天能够成功的改变自己,在语言和行动上,给您就像我渴望您给予我一样的温暖与爱。爱需要合适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