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周日早上都会早早起来去买菜。菜市场不大,就一条街,街两边的商铺便是主要菜源,但大多以干菜、调料、米面粮油、豆腐、馒头以及小吃为主,一条街以新鲜水菜为主的铺子也就三、四家。但街道两边小摊贩却全是新鲜蔬菜,每个人拿的都不多,品种以季节菜为主,五花八门,而且每天小贩都不同,是城市周边的农民。吃不完的菜都拿来卖,换几个钱,卖完就走,不是专门的菜贩子。所以今天三把韭菜,几个西红柿,明天一把青椒,几个西葫芦,两三个茄子,有时甚至是豌豆尖、红署叶杆折耳根等等。早早赶来卖几把菜,充其量卖个一二十元,少时也就几元钱,但他们都会把吃不完的菜拿来卖,说吃不完不卖会浪费掉。不管多少,浪费了可惜。家人是岭南的,很认同岭南人的做法,而且买菜的人吃多少买多少,如果按斤折算,价格绝对不低,但却绝不多买。
我是关中长大的楞娃,从小买菜绝不会葱买几根,菜买几支,都是大把几斤地买。可能这是关中环境和关中人性格决定的。关中农民也给自己种吃的菜,吃不完了,便送给门前乡里乡亲,不会几把菜跑到市场去卖,觉得卖个十几元或者几元钱划不来。所以都是你给我送菜,我给你送菜,彼此多余的菜也就分享了,也不会浪费,邻里感情更加和睦。关中农贸菜市场,也有新鲜蔬菜出售,那多是专业菜贩子,或者菜农自产自销,几乎没有将自己多的吃不了的菜拿出去换钱。
一岭之隔,气侯差别之大,却没有民风民俗之差大。我并不对一种认同而赞,因为此不同,以前常与家人为此辩理。让买几支鲜菜下面条,于是我买一把,便说我买的多了,吃不完也就坏了,浪费钱。而我认为,我虽买的比她要求买的多两三信,但花钱也就一倍,甚至不到,她总说我浪费了强词夺理。于是我便只买五角钱一小把,绝不买六角钱两小把的菜了。
这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才形成生活习惯不同。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农人以村为单位居住,人口多,邻里关系看重,相互送家里吃不完的菜既方便又睦邻友好。而岭南就不同,农人以涧沟台冲为家,一户距一户甚远,村只是行政单位,平时接触少,便很少交往,送菜距离远,也不方便,便形成集上商品互换模式。有这些农人提供商品,城镇人便吃多少买多少,天天新鲜不浪费。关中城镇人便没有岭南人蔬菜的新鲜,多是看重价格,成了量多低单价忠实的认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