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我会在日本度过,恰好在微信的家族群里听妈妈讲起今年惯例的春节家族聚会也因为其中一些家庭的外出度假而延期举行了。这似乎在慢慢应验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参加家族聚会了?》:
随着春节宴席的功用性只能在慢慢地被取代,家族的文化也还不足够迷人,父辈人利用仅剩的余威凭凑起来的每年一次的聚会,终将悄无声息地走向分离。
家族的长辈们因为那些“越来越不听话的年轻人”感到头疼。不过头疼的不只是他们,每年春节结束之后,中国会迎来一次短暂的跳槽高峰,企业主们也是要为此忙着费一番周折。从更宏大的视角下来看,近年来,中国海外旅游产业盛行。全球移民风气旺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向更远,更好的地方移动。当人们越来越有能力开始用“脚”作出选择的时候。如何把人留住就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7750/cbdc446634064ad5.png)
对于商品来讲,人就是市场,占领市场是商品的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来讲,把人留住就是把市场留住:占有更多人更多的时间,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时间转换成金钱。所以,商品总是以琳瑯满目的姿态出现,不管是好看的包装还是炫目的广告,甚至只是街头小贩声嘶力竭地叫卖,它们需要以娱乐的方式吸引人最初的注意,而后再以深厚的成系统的文化筑起壁垒,霸占用户更长久时间。
当然,人除了是市场之外,同时也是生产力。上世纪特别流行的一句话“人多力量大”大概就是对这个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小时候的地理历史课里也经常听老师们以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为由弘扬爱国之心。但是我想,相比之下,新加坡这个地图上的小红点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在全球的人均GDP中排列前茅,可能更能说明个人作为生产力的内涵(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
对于人同时作为市场和生产力这种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我之前在了解粉丝经济的过程中发现google+一个特别有趣的开发理念。这是一个为YouTube上的红人经营粉丝开发的一个配套产品,它认为粉丝可以根据对于网络明星不同的热爱程度,被划分为不同的身份。热爱程度越高的人越偏向于网红的生产力,热爱程度越低的人,越偏向还未开发的市场。偏向生产力的人就成了网红的一部分延伸,帮助他拓展更多的市场。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7750/380c79b5a1907baa.png)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中国的TFboys,他们有很多自发组织的粉丝会,自发地帮助他们喜爱的明星做宣传,比如某些妈妈粉在TFboys生日的时候包下公交的广告牌之类的,让更多路过的吃瓜群众知道她们所喜欢的明星。
另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把文字假想成一种文化产品,以日语为例。那么所有懂日语的人就是日语的生产力,他们用日语生产衍生作品,犹如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使得日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
所以,如何拥有高质量的生产力(不管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富豪妈妈粉,还是艺术领域的巨擘),就成了每个文化、单位、组织能够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那么该如何留下那些希望改变,正在用“脚”投票的人呢?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上个月以北京为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爆发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因为雾霾,很多人的健康受到了影响,因此有人想要离开北京,去一个环境更好一点的地方。也因为这个契机,我开始思考“环境”是什么。
狭义的环境无非就是一些地理环境,森林,草原,海洋,沙漠之类的。另外一次遇到“环境”这个词的特殊用法是在大学里学习计算机C语言的时候。就是当你编写好一段程序,只能放到一个“环境”下面才能编译和检验,然后才能让这个程序输出成果。做一个更加简单的比喻,比如你在电脑上打开计算器,输入“1+1”,按下确认健,然后电脑会输出结果“2”。但是倘若你在纸上用笔写下“1+1”,那纸上就永远只有“1+1”,不会变出其他什么东西来。这里的“电脑”就是一个环境,它会让一些原始的东西催生出结果来。
森林里面绿树成荫,草原上面牛羊成群,沙漠落日孤烟,海洋暗流汹涌。不同的空间催生出不同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时,这些结果反过来又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彼此相互作用,融合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就是这个空间里面的所有事物的总和。你被环境影响,你也可以影响环境。
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环境,一个公司可以是一个环境,一个家族可以是一个环境,一个家庭可以是一个环境,甚至你在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和书(以及光线、空气和温湿度等等)的总和也可以被称之为环境。但这些环境之间最大但差别就是你对其的影响,一本书不好看了,换一本就好了;家里的装修觉得过时了,再重新装一遍就好了;但是一个家族,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环境你是否也能够去影响呢?还是它们会影响你,甚至影响到你最私密的个人环境(比如看本书都要戴着口罩),然后把你催生成一个另外的样子。
于是,我仿佛也突然想通了那些选择离开的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我看不见得,但是,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当周围的环境都在促使他们变成一个他们不想要的样子时,他们才会选择离开吧。他们会去选择舒适的环境,至少是不厌恶。当然,也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更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它绝对不会影响到你最私密的个人空间,但当你想要对更大的空间进行影响和改造时,它也会帮助你催生出那些期待的结果:这种环境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你不喜欢的样子,但是却会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这样的理想环境真的存在吗?我不知道。它可能需要一群人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或者需要一些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又也许这样的环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国。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环境至少应该是每个人所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更多人的追随,去影响更大的空间。
不知道那些家族、企业、国家的长辈和领导们是否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不管怎样,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不管他们,开始用“脚”做出了回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3497750/a266d8306a7e64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