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有风险,文化道无边”,这几天被彻底震惊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的名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唐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分两乡”,陆续出现在了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本是我们的文化强项,我们却彻底无知,是真尴尬。
说下以上诗词句的大概缘由吧:
第一次被刷屏的是一批物资包装上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已被媒体广泛报道。这是日本长屋亲王派僧侣渡海来中国求法,印在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的文字。
另一批援助疫区的物品包装上印有《诗经》的名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舞鹤市赠送大连的防疫物资包装箱上,印有两句唐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分两乡”,其意境与“风月同天”相似。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七绝《送柴侍御》,前两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当时王昌龄贬在湘西(今黔阳)龙标县做县尉。侍御,是对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的雅称。武冈今属邵阳市,唐代的武冈县面积很大,还包括现在的洞口县和城步县全部,巫水流经城步、绥宁县,穿过高高的雪峰山,注入沅江,黔阳城就在沅水之畔。从长安去武冈,必定经洞庭,溯沅江,在龙标县再顺着巫水往西走。王昌龄在诗中安慰朋友,也是自我安慰,沅水有支流通向武冈,我们分别了有什么可伤心的呢?我们共享雪峰山的云霞和风雨,同一轮明月,何曾分为了两地?
同一个蓝天下,岂能无帮?
睡觉的时候梦中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文章题目“同呼吸,共命运”,针对这次的全国疫情,是真正感觉到了你出了蹲在家里“隔离”几乎无处可躲或者无处可躲。
同在一片蓝天下,选择吃什么,怎么吃你躲的了;喝什么,喝多少你躲的了,同样都能让你有的选择,可是空气却让你无法躲避,而且时时刻刻让你无法躲藏,这种状况也是从十几年前的“雾霾”PM2.5就开始了的,绝对有一种:“人约两尺会,闻声难辨人”,虽然有人出门有口罩,进门有“新风系统”,但那也是只能疗愈安慰自己罢了。
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任性的,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虽然还没有最终的确切消息告知发病原因,但总归是背道而驰,遵循“人定胜天”的愿望最终可能就成为了“遗愿”。
或许这是另类的“同呼吸共命运”,或许这是难得的“共克时艰”,也许真的能警醒许多人,尤其家中圈养隔离的状况下,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没办法按时开始生产,那么等来的也许就是“诸无能”,也有一种基调,此次疫情过后,你该明白的7件事情!

是啊,我想说的是“未雨绸缪”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任何错误,也都要有前瞻的眼光,想身后一段时间,想往后的一些事情。
像现在这种事情的发生,弄的全民皆困,也可能全源自某几人的贪吃嘴快,也可能来自于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怪诞思想作怪。
当然很多地方也有地域歧视的,谈“鄂”色变,其实不是他就是它,谁都脱不了干系,这时候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基调,也就只剩下共同抗争了。
有的时候,损人并不会利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