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孩子吟诵诗歌,还是大人诗歌朗诵,我们到底在听什么?难道只是语气长短轻重缓急独特,不同于往日说话吗?刚看了刘墉先生的短文,说诗歌朗诵。不曾细看,却觉得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第一,诗词,从何而来
第二,从音律体会新奇的感觉
第三,从布景看诗词比赛
我且来说一点我的理解。诗词,本来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感情,或因为要简练的记录一个事件。像送好友远赴他乡啦,或自我锤炼意志啦,这类诗文的产生自然而生,借情景叙事,感慨机遇,抱负,或作勉励之用。
那么其断句,常结合所看之景,所思之情,所叹所惜,与念念之间复鼓励,复为行动之准备。就好像军队开战之前的鼓鸣,诗人用诗来垂颂情操,也为开拔某个行动立下志向。
我畅想,当初诗人吟诵之初,是不是像演讲一般,主题明确,用词精炼,自问自答。
这些人以文会友的时候,他们在叙事时寄托情怀,用他的眼睛看人间坎坷,品各中滋味,或用他的犀利笔触来鞭笞不公,倾泻愁苦,或用他的赞赏来弘扬正气,振奋精神,或隐喻或明说,求若干知己,与伊共鸣。
而我们后人,也往往在字里行间,感怀其不易,不从,不辱,不吝,念其愁苦与欢喜。虽时光已逝,然若细听,仿如震耳发聩,犹心惊自省。
断句与音律的关系乃顺理成章。刘墉先生在他的文中,做断句的区别,也教了我新奇看诗而生的乐趣。印象最深的乃是拟声词,比如群鸭欢叫,在演出时布景光线与声音交织,或高高低低,或重重轻轻,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从景致的联想到声音的模拟,好似一副动画片,不仅有层次浓淡之别,也有剧情演变的递进,启发人打开想象力,由一首诗想到一部小片,实在好玩。
不管是孩子吟诵诗歌,还是大人诗歌朗诵,我们到底在听什么?难道只是语气长短轻重缓急独特,不同于往日说话吗?
假如我来写诗,该是记事用吧。
为什么要用那么精炼的语言写诗呢?大概意境,言多恐失,就像看一副画,尽显细节虽好,却难在意犹未尽。
有的诗类似写意的画,好比水彩,在毛笔控制与水墨天然之间灵动的不全可设计,又尽可想象的有趣。
就好比我们的命运一般,是不是?
我是罗屹
2019,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