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看西游记,以为"如来"是佛祖专用之名,似古人大名之外还有字、别号之类。
后来才明白,如来是诸佛之通号,非佛祖释迦牟尼所独享。
佛有十号,分别是:如来(多陀阿迦陀);应供(阿罗诃);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明行足(‘革卑'多庶罗那三般那);善逝(修伽陀);世间解(路伽惫);无上士(阿耨多罗);调御丈夫(富楼沙昙);天人师(舍多提婆魔沙喃);佛世尊(佛陀路迦那他)。
为何有十号?
细细琢磨,不就是十种最好的状态吗。
欲达十种状态必需十种修为。
从人的角度看,就是要珍惜时间,不断学、思、悟、践,做到学识渊博,才会接近“正遍知"之境。
为人处事不能顾前不顾后,更不可凭一时冲动。对人生,需要的是反省过去,把握当前,谋划未来,才会有所成就。
一心向善,多做利益众生之事。只有德高望重,才会人天共敬。
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
从人到佛,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觉悟,才可能成就觉行圆满。
人的修为达到一定的高度,便是活佛。
如为本觉,来为始觉。
依本觉不生灭之理性,起始觉回光返照之观智……本始合一,成究竟觉,达佛道之境,才可称如来。
许多菩萨苦修数劫也难达如来之境,就像大多数人成不了圣人一样。
本觉乃先天性德,始觉为后天之修为。
本与始其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本觉为体,始觉为用。就如人需要聪明十勤奋才会有所作为。天性聪明,却懒惰而不学无术,或勤勉但天性愚纯,都是白搭。
证得佛果,如来便有法、报、应三身。
法身如来,梵语毗卢遮那,即"无处不在,遍一切处。积聚理法以为身;真如妙理,犹若虚空,亦如尘埃弥漫于宇宙天地间。
我们的生命何等渺小,只是宇宙间的一点尘埃,甚至尘埃都算不上。能无限放大的只有我们的思想和胸怀。伟大的思想可如尘埃遍布天下,亦可传之后世而不朽,许多圣哲先贤的学说可以作证。
我们去庙子里,看到供奉的如来佛大多都是毗卢遮那佛。
报身如来,梵语卢舍那,即"净满",即积聚智慧以为身;诸惑皆净,智慧圆满。
人一辈子“惑“多得数不清。除惑生慧,岂非易事。
世间所有的"惑",皆来自欲望与贪婪。为名忙、为利累、为情困,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得到",如果不加约束甚至任其放大,那这一生苦不堪言。所以佛教倡导"放下“。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物理的,维持着生命的运转。另一颗是意识的,常常被名利的东西一层又一层包裹着,把人缠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需要真正放下的是包裹意识之心的那些"茧"。既使只放下一部分,日子也会洒脱得多。
应身如来,千百亿化身,随机应现,积聚机缘以为身;如有可度机缘,即现“八相成道"。
异人有异相,神迹让人生起膜拜心,全世界一个样。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伟大的导师,这一点更接近普通人的认知。
成不成佛需要高深的修行,也需要机缘。但发善心,多做利益大众之事,是每个人都可为之的。
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多行善,多做好事暨便不成佛,也是人间活菩萨。
诗仙太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虽然消极了一些,却道出了生命的真相。
人生一世,放不下的不是名利得失,恩怨情仇……而是我们内心的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