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也就是8月20日,我有幸通过三宽(宽厚、宽容、宽松)教育平台参与了教师“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线上的专业培训,可谓是收获满满。
由于我目前对于家校共育这一领域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更没有卓有成效的建设,因此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困惑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家校共育。然而,脱离系统理论的支撑,偏离实践性的操作,毫无疑问的是我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进展。
还好,只要愿意去学习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在8月20日下午的线上培训中,系统学习了陈艳老师关于“新时代如何做好家校共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主题报告。
报告中,陈艳老师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自己的主题报告:首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承担起家校共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次,教师要恪守本位、明确角色、用智慧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再次,教育要有长远的目标作为日常工作的灯塔;最后,教育者自身要有丰富的生你状态,才会给他人带来幸福。
陈艳老师语言凝练精确,讲座逻辑清晰且层层深入。给我在家校共育方面带来一些启发,下面就我从陈老师本次的讲座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家校共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阻碍是家校冲突不断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知道甚至了解产生家校冲突的种种原因。正如陈老师所说,新时代下学校、教师权威的弱化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各种教育信息尤其是不良教育信息的泛滥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家校角色界限不清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另外,教育观念的差异化、多样化加剧了家校冲突的产生。
家校冲突的原因是清晰明了的,甚至有些是不言自明的。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避免家校冲突甚至有效进行家校共育,这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的专业素养。
其实,陈老师已经提到了解决家校冲突、共建家校共育的途径:恪守本位,明确角色,用智慧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似乎没有操作性或者无法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性规程。恪守的本位是什么?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如何使用智慧架起桥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问题的实质。
愚以为,本位是指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传递知识、培养品格的责任也即立德树人的责任。如何做或者是如何做得好呢?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追问下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继续讨论下去似乎也就偏离了本文的主旨。
至于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育教学理论也已经有了很多精确的定位和阐述。但是,在这场主题报告语境中的教师角色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教育的引领者和创设者。
家校共育,显然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通力合作,也就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是提供家校共育的条件和做好家校合作的引导。为何要突出角色?我想,角色混乱或者界限不清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所以,越俎代庖并不值得效仿。
教师积极做教师该做的事情,家长主动做家长该做的事情,才会出现家校共育中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教师如何使用智慧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这是家校共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桥梁。
陈老师认为有效沟通就是智慧的桥梁。我深以为然,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也是创造性活动开展的有力武器。
陈老师用“慧听”和“慧说”解释了沟通的重要性。新时代下,我们会听会说可能已经过时了,只有“慧听”“慧说”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才能有效开展家校共育。慧为智慧,智慧地听与智慧地说体现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的内涵之一。
当然,智慧绝不是听一场讲座就可以习得的。智慧来源于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学习。所以,做新时代下家校共育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更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学习。
当我还在为家校共育一筹莫展之时,用这些理论引导实践不失为不错的路径,但我知道更重要的是也要用实践检验更新理论。
愿我的家校共育课程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2021年08月22日17时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