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作者: 月光如水夜微凉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12:41 被阅读0次

第116章

“大郎,你这是开窍了!想娶媳妇了!”崔秀梅笑吟吟地看着面红耳赤的大儿子,满脸戏谑。

“娘!你……”杜恒之读了再多的书也没用,在自己娘亲面前从来都是甘拜下风的。

“开始是儿子想左了。爹娘还有弟弟们都那么喜欢咏儿,把她视若亲人,若是嫁到别人家里去,受了委屈如何是好!倘若,倘若把她留在家里,儿子一定会好好待她,爹跟娘也放心不是。”

“说的倒有些道理。不过这丫头你也不是认识一天了,她可不是受气的性子。如果你有一天当了官儿,被野花野草迷了眼,再生了别的花花心思,别说是你,就是爹娘怕也留不住她。

那丫头是有本事的,离了谁都能活得好好的。咱们家里就是泥腿子出身,没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儿。

那孩子我是真稀罕,如果将来有一天你做了混账事儿,别说她,就是我跟你爹也饶不了你。你可想好了,这辈子就娶这一个。那京城里头高门贵女多的是,将来你可别后悔!”

“儿子不会后悔的。”杜恒之说的是真心话。他今生初初醒来,开始想的只是复仇,现在家人都安好,又远远的避开了宁王,他心中的戾气慢慢的消散了不少。

家中温馨恬淡,虽然经过跑搬迁逃难,但家人都好好的在身旁,他万分珍惜。

“别说我根本不会欺负她,更别说爹娘在边上看着,谁敢让她受委屈!就算将来弟弟们都娶妻了,她是长嫂,也没人能越过她去。她嫁了我才是皆大欢喜!”

“是吗?你这说的头头是道的,那她答应嫁你了吗?”

杜恒之语塞。别说林咏咏答应嫁他,他有没有机会还两说着呢,人家自己都在物色小郎君了!

“她大概只把我当兄长,并未想过要下嫁。”

“哎!还不是你自己造的孽!你非要把她当妹妹养,如今你又反悔了!要不是看出你这两年心境变了,爹跟娘早就给她张罗婆家了!”

“娘,娘您都知道!”

“我知道有什么用啊,丫头不知道啊!你说说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怎么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没读通呢?”

“儿子愚笨,还请娘成全!”

“若是别的事儿,娘一句话,咏儿那是非常听话的,只有这事儿娘真不好说!丫头是有主意的,如果她心里只把你当兄长,那还真麻烦了!”

“那,那怎么办?”

“回头我先探探口风吧!左右人在家里呢,跑不了!”

“多谢娘了!”

“哎!谢啥!儿女是债,爹娘就盼着你们好。你老大不小了,也该安定下来了。二郎也一天天长大了,也该操持了!一个省心的都没有!咋都这么笨呢!

村头,杜天明家大小子,过年的时候,人家自己从黑山镇上领了个姑娘回来,如今成了亲,孩子都有了!你说他爹娘是多省心!你们一个个笨死人啊!”

杜恒之一句话也不敢辩解,只点头应是,最后崔秀梅越说越气,把他赶走了,眼不见心不烦。

杜恒之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谢文举和黄书朗,没过多久,趁着休沐,他又往沧南县去了一趟。自此几人有来有往,关系更胜从前。

“这北地本就文风不盛,如今你在沧兰县那县学中任教,连我这沧南不少学子都慕名而去了,我这边县学所剩生员可怜得很啊!教谕都跟我抱怨过多少回了!说我们这边不能请到像你这样的才子。”谢文举笑着抱怨道。

“知县大人,进士出身,比我这举人不强上百倍,若你亲自主抓县学,何愁留不住生员。”

“我也有此意,但是我不想与沧兰打擂台。如果你能说服那边的知县大人,两县合办一家书院,只选两县知识渊博的夫子,合力办学,岂不更好。”

“谢胖子这主意着实不错!”旁边黄书朗赞到。“这北地的读书人着实少了些,有名望的夫子更少,学子求学也不便。倘若集两县之力办个书院,那可真是大功德一件。”

“我到这边也调查过了,方圆数百里,除了各县学,有名望的私塾几乎没有一两家。”

谢文举低头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我也不敢居功,只想为本地学子真真切切做点事。”

“那你理了章程了吗?现在是要我回去,说服沧兰的知县吗!”

“章程我已经理了一个,至于书院选址,在两县交接处有一处名叫镜湖,风光还算秀美,背依青山,前面环水,把书院建在那里,应该是很妥当。

我是想请恒之兄你,引荐一下沧兰知县,我亲自跟他说。”

“好,这是大好事,我愿意全力相帮,尽力促成此事。”

“我家愿意头一个捐银子出来支持建设学院。”

“多谢恒之兄!多谢黄兄!”

“哈哈,谢就不必了,过几年我儿子大了,能让我送到新书院中启蒙,我就知足了!”黄书朗说完,几人相视哈哈大笑。

沧兰县柳知县,并不是迂腐之人。能被扒拉到这北地苦寒之地当官的,也是没什么家世背景的。

为官一任,柳知县也想着能做出些政绩来,因此听了谢文举的计划,欣然同意。

“谢贤弟心胸宽广,为我辈楷模!书院教书育人,功在千秋,我愿意全力支持。回头我便动员本县乡绅富户捐款捐物,全力支持建设书院。”

杜恒之在从中也出力不少,更是全力支持,率先以家中的名义捐了纹银五百两。林咏咏听说了,也捐了五百两,表示支持。

黄家也带头捐了一千两,汪家父女更是不落人后,一共捐了两千两。

士农工商,读书人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有人带头,后头的人有样学样,两县富户乡绅还有一部分平民百姓,很快就捐献了万两以上的白银。

书院的建设如火如荼,没有几个月就已经初具规模。书院牵头立了功德碑,凡捐款捐物的乡绅富户和平民百姓都将名字刻在了碑上,以供学子和后人瞻仰。

书院命名为镜湖书院,聘请了北地有名的夫子大儒前来讲学,两县县学学子优先进入书院学习,镜湖书院在北地一夜成名,陆续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名动天下,当然这是后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1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dn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