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0:大多数人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生活中,不乏类似的声音:
我很努力了,晚上学习到凌晨2、3点钟,为什么考试还是考不好?
我每天工作加班很晚,为什么还是没有别人那么出色?
生活中,我也有过如此的困惑:我坚持写作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分量?
《刻意练习》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你只是进行了“天真的练习”,而非“有目的地练习”。天真的练习只是反复地进行练习,就指望提高能力和水平,类似于靠大量机械地抄写生字来记忆汉字;有目的地练习,具有四个特点:有明确的目标;专注练习;及时反馈;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对那些中上水平者的分析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拥有长时记忆的时间更长。比如象棋大师头脑中的组块记忆更多。专家与新手的一个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专家的大脑内存更大,运行速度更好;而新手大脑的是小内存跑。
如何扩大新手大脑内存,让他们拥有专家大脑那样的强大内存呢?组块、有意义地识记。专家识记模式更多是组块形式,致使知识转换快、转换自如。
具体说来,可以这么做:
一、找到学习共同体。
和具有共同爱好的同伴结成学习共同体,比如爱做美食的,经常切磋美食;爱健身的,约好一起去健身。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而我爱读书,爱写作,很高兴闯入了新教育《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个小圈子,说小其实也不小,300多号具有共同爱好的老师们在一起,借助小打卡,每天有那么多优秀的共读一本书的感悟去交流碰撞,就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在对比中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可以获得持续下去的原动力。
“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共同体的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中,所有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团体。”
二、模仿学习榜样。
“榜样可以是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1.优秀学友和组长。还是说我在《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个小团体中,有很多会啃读、会写作的优秀学友,他们几乎一天不落地钻研,看得出日益精进的变化。两位组长方娇艳、周娟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自己坚持高质量打卡不说,并且实行点评制,将优秀作业置顶,对优秀学友是激励,对其他学友也是引领。
在这里,可以借鉴好方法,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写作策略。比如娄宏洋一位教数学的老师,提出她啃读的方法:可以从章节的最后段落读起,这往往是一章的中心论点,前面的内容都是发散状的围绕论点进行的论证。用她的方法啃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立时清醒了很多。再如方娇艳老师,写作打卡几乎篇篇都是精品,这和她会读会思这些高质量的学习分不开。她写的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将我制图的本领拉高了一层。还有李利老师的文本批注法,都值得我学习。
2.优秀导师。在这里,大家全都敞开自己,真诚交往,投入阅读。原因,就是有一位在前面带着我们啃读前行的好导师——郝老师。郝老师是我学习中遇见的最重要的他人,我时时生出遇见郝老师太晚之感,怀特海的“浪漫——精准——综合”三段学习论、皮亚杰、维果茨基……不时从郝老师口中跑出,可惜我都错过了,只能读《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教师阅读地图》、《最好的语文课》来弥补了。
三、制定明确的小目标。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要想达到目标,需要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近期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展中,有的孩子选择制作绘本,可以先完成一个好故事,再根据故事画图。一天做不完,可以分为几天,不着急,朝着目标每天做一点,总会拿出让自己满意的精品。比如减肥的,可以一周减1斤,一个月就是4斤,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快速减肥,也会快速反弹,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具体到我而言,小目标就是坚持每天1小时的阅读和写作。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阅读方面,每天啃读《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郝老师公众号文章和郝老师的书籍,在文质兼美的内容中,让语言“美起来”。关于写作,结合郝老师讲座中如何写好文章的四个方面,先从文章的标题和结构处钻研,将“起承转合式”、“是什么、为什么、怎样”、“金字塔式”、“英雄的旅程”四种结构都用一遍。目前,第二、三种都有用过,第一、四还需尝试,在尝试中达到方法的自动化提取。
四、专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刻意练习,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专注。
周末时间,我个人倾向于早起阅读和写作。早上,周围都很安静,自己也能静下心来做和思维有关的事情。阅读和打卡写作,我一般这个时间段完成。正常上班之后,这个专注的时间就能只能挪到晚上了。晚上9点以后,也是一段可以安静读书的时间。蒋军晶老师将自己每天的写作时间固定在晚上8点,雷打不动地写作,除去教育教学书籍,至今已经写出2本反响很大的儿童小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专注学习的时间。
泰戈尔说:“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郝老师也说:“只有激动,没有行动,一切归零。”
找准努力的方向,就跟着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开始进行大块的周期性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