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读书会第42期的讲书人,是我们公认的张大才子,而书中所讲内容更是我们最喜欢的苏大才子,这是一次才子与才子穿越千年的对话。
我们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多才多艺,是因为他热爱生活,是因为他遇事不惊,更是因为他豁达乐观。“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和李白杜甫相比,苏轼更像是一个朋友,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更想要这样一个朋友。
张老师像是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把《苏东坡传》这本书的解读设计的清晰明了,他以苏轼的一生起伏为主线,辅以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我的书桌上也摆着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也不过翻了几十页便搁置在那儿,总觉得读起来有点晦涩,难道是翻译过来的版本问题?
张老师从人物概述、生平经历、个人成就、历史影响四个方面来解读苏东坡。苏轼这个人,我们都耳熟能详,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文学大家,并称“三苏”;他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因书法成就很高,被称为“宋四家”;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是全能的艺术天才,更是生活的智者!
张老师以苏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引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见苏轼的潇洒悠闲。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句词中让我想到了毛主席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闲步。”这种镇定和从容,没有强大的内心恐怕难以做到!
苏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二十一岁首次参加科考,便“一举夺魁”,可惜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其取为第二名。苏轼的才能在当时受到追捧,用张老师的话来说那是“众星捧月”。可惜苏轼入朝为官之时,北宋开始出现了政治危机。神宗即位后,开始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由于不同的政见,受到排挤,之后更是被一贬再贬,因此我们常常戏称“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我们总说,苏轼这个人太过耿直,不懂变通,所以才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新旧党争,他直言犯谏,讥新党不切实际,劳民伤财;讽旧党食古不化,裹足自封。结果两面交恶,骑墙难下。这样一个人,无论是新党受宠,还是旧党得志,苏轼都是被批判被贬谪的对象。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喜欢他的真实不做作!
苏轼是孤高的,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我们知道,苏轼有个好弟弟,如果没有苏辙这个坚强的后盾,苏轼也许早就冤死狱中。苏辙这一生太难了,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获罪,皇帝一怒之下准备砍了苏轼,这时,苏辙急忙上书皇帝,说:“皇上啊,我就这么一个哥哥,虽然嘴欠,但是毕竟是我亲哥哥啊!我请求用我一身官服换取哥哥的一条命。”就这样,苏辙用乌纱帽换了苏轼被贬黄州。或许年少时期的苏辙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替哥哥“擦屁股”。
苏轼年少轻狂,苏辙却成熟稳重,父亲苏洵觉得苏轼的性格早晚闯祸,便说:“你二人是亲兄弟,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互相扶持。”苏洵看着苏辙说:“你记住了吗?”苏辙点了点头。苏洵又看着苏轼说:“你记住了吗?”苏轼说:“父亲,弟弟说他记住了。”看着苏辙一脸的无奈,苏轼说:“好弟弟,除了想美食,我每天一定会想你的。”
这么来看,苏轼从小就爱美食,难怪他能成为一代杰出的“美食家”。我们爱苏轼,也爱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凉粉……
最后,张老师用十个“一”来总结苏轼的一生,可见张大才子绝非浪得虚名!
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