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据说他的心学早已传至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立德立言其成就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他首次提出了“心学”,更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这不仅对我们的身心修行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够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王阳明心学中的六大智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王阳明从小在私塾受教育,十一岁时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听后有些震惊,感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但他还是回答了王阳明:“人生的一等大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啊!”
可王阳明却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俗话说:“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的志向就是成为圣贤,他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发展,最终做成了圣贤!
为何立志如此重要?那是因为你所立的志向就是你要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在王阳明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
但王阳明却微微一笑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淡然”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内心强大,便无往不胜
王阳明的弟子:“师父,您在用兵方面有什么特殊技巧,教教我呗?”
“没有技巧,只要认真地学习,保持此心不动就好”王阳明回答道。“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此心不动代表一个人足以冷静,沉着,只有这样面对困难时才能临危不惧,甚至超常发挥,伺机而动。
那些找技巧的人,看着有头脑,但其实是投机取巧。
真正的智者都会从根源上找方法,脚踏实地,这便是老子的“大巧若拙”!
那如何才能练出功夫呢?王阳明认为这需要专心努力地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有一次王阳明去到一个寺庙,他看见有位和尚一动不动地打坐,听说他已经三年没有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问这位和尚:“家中何人尚在?”
和尚说:“我的老母亲”。
王阳明又问:“那你想她吗?”
和尚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回答道:“怎能不念啊!”
王阳明对和尚说:“回去吧,照顾你的老母亲吧。”
次日,和尚便重回俗世了。
三年不视不言的和尚虽然表面不看不说,但他的内心却是在看在说的。
作为和尚要绝思绝欲,六根清净,忘却尘世,但他的良知却告诉他家中老母尚在,这份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因此王阳明点醒了他:“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
并不是要到别处追求一个凌驾于人心和万物的道,那样的道绝不是真正的道!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从内心的声音,感受良知的召唤,就足够了!
真正的光明,仅存于心中
王阳明弟子中有一位叫徐樾的,他很坚定的表示自己在静坐中已经得到了心学的真谛。
于是王阳明让他举例,可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接连十几个例子之后,徐樾已经无例可举了,却还没让师父满意,因此他极度沮丧。
王阳明见状便指点他:“你太执着于事物”。可徐樾还不太理解。
王阳明继续指着蜡烛的光给徐樾看:“这个是光,船外湖面上也是光,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光!你一定要记住,光不只是在蜡烛上。”
徐樾兴奋的说到:“老师,我懂了。”
蜡烛虽然能发光,但是它却代表不了光,光还可以在太阳、月亮等等发光体上。
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
若是一个人满眼的黑暗,并不是世界黑了,而是他心中的光灭了。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万法唯心造
一年春暖花开之际,王阳明与好友相约去山间游玩。
那时好友指着长在岩石缝中的花问王阳明:“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能让花开或者花落?”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当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开花败是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但是能不能让我的内心波动,却是由我决定。
即使某一天天灾或者人祸来临了,只要我心中波澜不惊,那么永远都会处在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和艳阳天中。
这便是万法唯心造。
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