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复习高阶第二课《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模式的对应之道》。
今天的课学习的异常辛苦。我一边听,老师说的重要的话,我就在手机里记下来。
希望自己学的更扎实一些,就像之前老师教的三立法则,我听了很多次之后,终于能够活学活用了。
三立法则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教我们看到事务的两个极端,然后自己取得平衡的方法。对于我这个容易走向极端的人,用起来特别好,对我帮助特别大。
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模式,在我身上也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状态。我想好好的打下基础,认真的掌握这个工具,以后做更好的觉察和改善。
这一课虽然听的慢,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真好,有时间我还想再复习一下,学的更扎实一些。
下面是我的总结和对自己的觉察(部分语言出自Lydia老师讲课的语言,版权是老师的欧)
1~相对简单的模式: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如果只从孩子一个人的成长角度考虑的话,在情感忽视、情感冻结下成长的孩子,就会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将主要照顾者,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师长、比自己年龄大、或者比自己能力强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强势的人视为加害者。
每个孩子都具有良性竞争的自我内在驱策力,这就促使 他或她为了害者的难受状态,自发生成了自己拯救自己的拯救者状态。
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些角色都是更复杂一些。
2~拯救者角色偏移到了受害者一边。拯救者角色偏移,最早是出现在父母关系比较麻烦的家庭。孩子为了拯救家庭中的关系,因为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孩子是非常难受的,她或他就会自发产生要拯救家庭关系的内化责任。
可是当孩子能力有限,救人不成,充当拯救者的孩子就会撤退、偏移到受害者一边。
这本是一种撤退需求,也是不得已的、应运而生的。因为孩子需要保护自己,淡化自己被害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方便自己做事情,这种受害者加拯救者的模式合并在一起,就会衍生出一种讨好者模式。
孩子会去做加害者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讨好他们。这样受害的感觉就不会那么重了。
在讨好模式中,孩子会将自己受害的内在小孩放在一边,去讨好主要的照顾者。
这样自己就呈现出一种精疲力尽的完美主义者状态。孩子的感受是:我好多缺失啊,我不能够犯错啊。我不能撤退啊,我已经到底了。我不能失败啊。
这种讨好者模式本身其实是受害者的底色。她或他会害怕冲突,希望和谐。
所以,孩子就会让别人踩自己的底线,压并抑自己的愿望,压抑自己本来的样子,使自己承受很大的负担,慢慢形成一种不胜负荷的完美主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受害的状况不那么尖锐。
以上这里的分析基本是老师的原话,分析了讨好者形成的内在成因。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作为一个爱强迫自己、完美主义的人,我一直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苦恼。原来我以为我是内化了母亲的完美主义、苛刻和挑剔的状态才这样的。
现在我知道我是从小想要做母亲的拯救者不成,使得自己原来的受害者的底色更严重了,最后形成了一种不断强迫自己的模式。
生活中,我的确有让别人踩我的底线,我的内在一边痛苦着,我的外在一边让步讨好着。有的时候我都恨自己了,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现在我知道内在小孩时期的我,本就已经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加上一个童年时期受伤也很严重的妈妈,在我成长过程中,她不断诉说爸爸的问题,让我自然对她衍生出来了拯救者的模式。
结果,本就很受伤的我,想做拯救者,只能让自己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出差错。有时我会想,我一出差错,就会全部完蛋了。
不断的给自己加码,已经不堪重负的我,身体也给我发出了警告的信号。身心本无力承担这一切的我,意识给我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做,必须要做。
我怎么办呢?我的身体只好呈现出一种过度亢奋的状态,提前过量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实际的病症。
人都是这样,形成了实际的病症,才知道去看医生吃药。知道悔改了的,病好了,改变自己的模式。不知道悔改的,病好了,还继续以前的模式。
我只能说,老天给你讲明白了道理,你要怎么做,看你自己了。有人会说,我不能不做拯救者啊?我那种强迫自己的惯性仍然还在啊?
到底要怎么办呢?
首先我觉得自己要先强大自己,自己内在的力量足够了,自己才能控制得了自己,自己才能有力量、有智慧的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也是对我们自己生命有利的选择啊。
其次,真的要学习撤退的方法。用方法和技巧、用手段和工具,让自己撤退、撤退、再撤退。因为只有自己撤退到安全的地方,你才有平静、不受打扰的空间为自己疗伤啊。
只有好好的疗伤,你才有机会强壮起来呀。
再者,如果我们真的想做拯救者,看到我们的至亲,看到他们受苦,自己不太忍心。那么也要始终记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或者也可以说:与其借钱给别人救急,不如带着她或他一起去生财。如果真能做到,那也是功德一件啊。
看到至亲受苦时,指责、埋怨、嫌弃、生气、愤怒、伤心、难过都是没用的。
打死也要记住:只有我们自己有能量了,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啊。或是倾听他们诉说,或是关注他们,或是如果能理解或共情,也很好啊。
一点点积累他们的安全感,慢慢的让他们自己强大起来,这是最终的硬道理。
我们都觉得,父母岁数大了,能做什么呀?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道理:父母无论多大的岁数,他们都是比我们多活了二、三十年的人了。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处理问题的特殊才能、技巧或方法。如果能把他们自己已经拥有的能量挖掘出来,他们就会做的很好了,也许比我们做的还要好。
说到这里,我想起Tomi老师2018年年终大课的主题:2019年,让我们活成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我们不能代替父母做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慢慢培养自己的智慧,也许我们就能强大自己,给父母照亮前行的路。
让他们,尽管颤颤巍巍,但是也有了信任感、有了安全感,向前迈出一小步,再迈出一小步。
让他们慢慢的感受,自己会走路的那种欣慰感、对孩子的信任感、对生活的期待感。也许同时也能消除一点父母上岁数以后的悲凉感和惧怕感。
让父母觉得,孩子们是和他们在一起的。这样,他们的内在就会有一些充实感。
唉,说了这么多,先不要急着做拯救者,先疗愈自己受伤严重的内在小孩吧。让她强大起来,这是没错的。
3~拯救者角色偏移到了加害者一边。
当拯救者有能量拯救自己或家庭关系成功时,她或他在过程中作为受害者那一部分,所受到的伤害,就会反击到别人身上。这时,拯救者就偏移到了加害者那一边。
她或他会内化当时自己的那个加害者的模式,在生活或工作中,既会瞧不起能量不如自己的受害者,可是还是会不断的去拯救那个受害者。
当加害者+拯救者模式运行起来时,我们就会打着拯救者的旗号,不断的去拯救别人。因为拯救别人,我们也承受着完美无缺的压力,需要别人的高度认可。
当别人不认可、不感激我们时,我们就会又变成了受害者,抱怨、愤怒等情绪全部都来了。
这样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循环往复的模式,其共同点都是:不能放过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追求完美,追求认同,内在成为一个不断批评自己的人。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三个模式都有权力需求和撤退需求非常混淆的状态。
我们要治疗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向外的权力需求,和向内的撤退需求。
这句话老师没有详细的解释,我做了自己的理解。
满足我们向外的权力需求:我们能够做什么,就努力去做什么。想去获得什么就努力的表达出来,外界也许就会配合我们。当权力需求不能完全满足时,至少可以满足我们内在的撤退需求啊。
得不到就得不到吧,下次努力。我累了,我需要休息,我需要玩,我需要先满足我内在小孩的要求。
我是你们的孩子,但不是你们的拯救者啊。你们的问题是你们自己的问题,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解决吧。
再说了,你们的关系是婚姻关系中的男女,我不能替代你们任何一个人,去和另外一个人掰扯啊。有问题,你们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吧。
如果是有关于我的问题,找我沟通,我们可以协商解决。
其他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是你们的关系,和我关系不大。我只和与我关系大的亲戚共事、交流问题、处理问题。其他烂事没我的责任。该谁的责任找谁去。
就举这几个例子吧,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主题下,我还有一个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子,血淋淋的。哪天有时间再深挖。
老师的这个主题,虽然很痛,但是对于我来说特别有用。有时间,我再听听老师讲的这课的内容。
就到这里吧。我累了。休息一会儿。[调皮][调皮][调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