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综述二: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论语综述二: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06:10 被阅读121次

    上篇说的孔子的知识理论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着,这个一贯之道就是仁,那么整部《论语》具体讲了什么呢?

    《论语》共有20篇,《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现分别把篇名和主要内容罗列如下:

    学而篇第一:本篇内容较杂,有讲好学、仁、孝悌、礼、君子作风等;

    为政篇第二:本篇相对集中了些,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但也讲了孝、君子,尤其是孔子讲了他自己的一生;

    八佾第三:本篇是集中讲礼乐,尤其是礼;

    里仁篇第四:本篇讲仁、道、义、孝的道理;

    公冶长篇第五:本篇讲孔子品评古今人物;

    雍也篇第六:本篇讲孔子评述他的弟子们,以及做人的道理;

    述而篇第七:本篇讲孔子的言行;

    泰伯篇第八:本篇讲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本篇讲孔子的言论,主要是孔子的行事风格;

    乡党篇第十:本篇讲孔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篇第十一:本篇讲孔子的教育言论;

    颜渊篇第十二:本篇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篇第十三 :本篇讲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讲孔子和其弟子论为人之道;

    卫灵公篇第十五:本篇讲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言论;

    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讲孔子的礼法治国;

    阳货篇第十七 :本篇讲孔子的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篇第十八 :本篇讲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途中隐士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讲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和赞颂;

    尧曰篇第二十 :本篇内容较少,主要讲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当然以上都不是孔子的教学内容,而是他总结的心得,也就是他说的“温故而知新”的新的领悟。他那个时代,可用的教材很有限,他施教的内容应该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以《诗经》为主要的教学重点,因为《诗经》的内容正与孔子的思想相契合,孔子说,《诗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邪”,而孔子特别教育人的就是“真诚”。由此看出,孔子不是为了《诗经》而教《诗经》,他是让弟子们培养真诚的情感,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圣贤,努力行善,成为有道德的君子。

    孔子有很多学生,据说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7》),这里的“束修”是讲礼物呢还是讲年龄?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说是肉干,是学生给老师的见面礼,或者说是学费;而另一部分人则说是指年龄,十五岁以上。依据是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因此,东汉郑玄为“束修”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我想如果是指学费的话,孔子或其弟子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写进《论语》里;其次像颜渊、原宪等贫困子弟,他们家未尝能拿出肉干来,他们不也成了孔子的学生吗?只要年龄符合,他没有不教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38》),孔子说他在教学时,不会给学生分类,不管学生贵贱、贫富、智愚、善恶,都给予教诲。但也正因为学生有类,所以孔子因人施教,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典型的例子如《论语·先进21》篇中他对子路和冉有,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子路和冉有性格的不同,所以孔子分别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促其进,一个促其退。

    再如对于学生们问仁,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他告诉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但他对子贡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之方,他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材施教是很切实际,很接地气的教学方法,为师者应该好好研习,细细琢磨,并用之于实践中。

    而孔子正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所以他被称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孔子提倡教学之循循善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1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19》)教导学生应循序渐进,才能日有所进,渐至高明。在教学方法中,他常用“未若”,“必也”这样的词,“未若”意思是这么做不如那么做,是给更进一步的参考;“必也”的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是不违君子之道的必须选择。

    他的教学不厌、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33》)作为一个老师,能做到不倦是他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全身心的投入,是无私的奉献。

    孔子也知道教学一定要学生的配合,他身教重于言教,他认为教和学是二方面的,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的过程中,他“吾无隐乎尔”,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还要致力实践(学而时习之)。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得,有所进,否则可能是事倍功半。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1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8》)都是讲学生要先思考,要有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决心,这样他施教起来,往往就会事半功倍了。

    孔子也有不教的人,如《论语·述而8》篇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孔子说他不想再教导他们了。还有如《论语·泰伯16》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对于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的人,他也拿这些人没办法了。

    孔子一生栖栖惶惶,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在教育事业上都是从容淡定,尽显大家风范。他循循善诱,孜孜不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且更让他的仁义道德思想遍洒人间,让儒学成为人们循规蹈矩,遵德守礼的主流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综述二: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ys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