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三贤,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在我们的传统中学生视自己的老师如父如君,不能有任何忤逆老师的言行,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到众人的唾弃。作为学生,要把老师的教诲记在心头,要替老师完成未竟的事业,要在老师指明的道路上前进。
亚里士多德从十七岁开始进入柏拉图创立的学园进行学习,先是做学生后来留校做了老师。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图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创立了与老师不同的学说,当有人对他的行为进行质疑认为他不尊师时,他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替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老师重要,真理更重要。这家伙何止是个叛徒,简直就是个叛徒。
柏拉图被亚里士多德“背叛”,那么他自己有没有“背叛”苏格拉底呢?我猜测大概率是有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立异,历史怎么可能把他与他的老师以及他的学生并称为古希腊三贤呢?只不过他比较滑头,柏拉图所写的对话录中借苏格拉底的口讲出了他自己的想表达的内容,纯粹是把老师当枪使。
正是这种愿意为真理而“背叛”老师的基因发展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正是起源于对权威的质疑,现代科学的发展正是由于允许、鼓励对权威的质疑。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把他讲的话奉为经典,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去质疑他,直到近两千之后,那个叫伽利略的人开始他的“背叛”之旅。
物体下划落的快慢更什么有关呢?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比例”,这个观点与日常观察有些许吻合。比如苹果从树上唰的一声飞快地落下,速度贼快,能把普通人的脑袋砸个包,也能把牛顿的任督二督砸通,从此开启人生的开挂之旅。羽毛从空中慢慢悠悠地飘落,能够随风起舞,久久不能落地。
伽利略从逻辑上把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比例的说法给推翻了,这个推断的过程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一种范式,以后的科学家们在“背叛”前人的理论时一般都从理论上找到破绽找到漏洞,然后再想方设法用实验去证实理论。
有两个石块一大一小,假设大石块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块的下落速度为4,现在把这两个石块捆在一起。大石块因受到小石块的拖累,因此速度会降低,小石块因为大石块带着它一起飞,所以速度会提高,因这两个捆在一起的石头整体速度应该是6。但这两个石捆在一起跟一个大石头没有区别,既然整个重量变大了,它的下落速度也应该变大,变成12。那么问题来了,两个石块捆在一起下落速度究竟应该是变快还是变慢?这种在逻辑上找到BUG的方法最初就是从苏格拉底那儿传下来的,伽利略用苏格拉底的方法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算是给柏拉图挣回一点面子。如果柏拉图在地下有知,不是是该感谢这个二千年后的后生伽利略还是该感谢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既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有问题说不通,这就说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为此伽利略做了著名的实验,让一大一小的两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自由下落,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球同时落地,从而在实验层面上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实验被评为最美物理实验之一。
能够推翻别人的理论是一种荣耀,“背叛”老师的理论体现了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和荣耀的招呼,才使得如今科学界的昌盛和繁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