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清明上河图密码5》,本以为自己已经大概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结构,却发现并非如此。
本部书采用了与前几部完全不同的写法。书中以一个把大人们玩的团团转的熊孩子“王小槐”为中心人物,分别讲述了每个想要杀他的人物背后的故事。巧妙的地方在于,这些“凶手”都选择了在同一天下手,因此在读者看来,就是作者在讲述同一件案件的多种视角。
王小槐是何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要杀他?
本篇的开篇还是很精彩的,一来是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叙事手法读起来很新鲜,二来是作者把王小槐写的活灵活现。这个因父逝世,一夜之间变成族长的7岁孩童,他的天资过人,任性妄为,给了家族中其他人充足的作案理由。
无论是老实本分的王盉,唯利是图的王盆,还是喜欢讨好别人的刘呵呵,都与王小槐产生了矛盾。王小槐就像一面镜子,能反射每个人的人性弱点,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想杀害王小槐。
而从第二篇开始,矛盾升级,从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变为宗族间,之后是村、乡、县......直到宫中。就像是一个漩涡泛起的层层涟漪。但由于写作手法雷同,矛盾逻辑雷同,人物又过多,读起来就有些吃力,尽管每个小短故事中的主角个性还算鲜明,但很难分辨得清。这也是本部书让我觉得不如第四部的原因(不过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去创造这些巧合)。
说完了案件,那么该聊聊解谜人了。
本部的解谜人是京城“相绝”,陆青。一个七岁时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投河自尽,自己被逐出家门,而后偶遇高人指点学习卦象,逐渐解开年少心结的善良之人。也正因他颠沛流离的青年时期经历,才更有同理心,能为文中出现的人物(共62人)提卦词,解开他们的心魔。这些卦词也正是本篇的精彩所在。比如“万夫之勇尚白发,百年孤身横几时?”、“偷来又还去,孤寒一梦空。”
而书中最后的关键人物杨戬与陆青同样在幼时生活坎坷,因不得父爱,被父亲送入宫中,在残酷的成长环境之下变成了心狠手辣之人。提出了“括田令”,像蝴蝶效应一样引发了王小槐之案。最后他在陆青的62句卦词和一首童年时母亲常诵的《柳枝词》下回忆起过去,随后因恐惧死去。
本部书结束,“士农工商兵”就都讲完了。书中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疑点:看似已经被杀害的王小槐为何会出现在梅船案中的白衣道士身边?杨戬和神秘的紫衣客又是什么关系?正待我们去第六部中解开真相。
而在我们逐渐接近真相的同时,也会发现大宋此刻已危机四伏,期待最后的大结局能把之前所有的坑都填满,给本套书留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