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7月的公知界很热闹,媒体大咖章文、“乙肝斗士”雷闯、“学术楷模”熊培云(我大学的偶像之一,频繁给别人推荐他的书)、“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央*视著名主持ren*诸*君、教育家信力建、“行走的力量”发起人孙冕等一众大V在米兔运动中纷纷中枪,在这场“连环变脸大戏”之后,我们应该怎么看“人设”?
被“变脸”的正面人物从受害者的角度看,“人设”真是坑爹,部分受害者事后都承受着很大的身心痛苦,甚至那些因为反抗及时未被真正侵害的受害者也得了抑郁症,部分原因也是“人设”先行,无法接受施害方的行为与其道德形象呈现的巨大落差,引发了价值信仰的崩塌,类似于离婚给人带来的的创伤,并不是离婚本身的伤害有多大,而是婚姻破裂引发的自我否定(对方是自己从内心深处坚信值得托付终生的那个人,但,现实打脸了,对自我的肯定和信心被摧枯拉朽般的扫进垃圾堆,这种创伤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记得有007战友在笑来录音爆出之后,心情相当低沉,在文字里表达出对笑来的怨愤,总觉得自己被笑来骗了,朋友问她为什么怨恨笑来,她说笑来割韭菜,对方又问她:笑来割你了吗?她说:没有。有些痛苦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伤害本身,而是来源于失望,来源于对自己被愚弄的羞耻感。
现实经常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基于情感的认为什么人、什么事应该怎么样,这种主观判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靠谱。
“人设”是对人的一种“标签化”判定,是人懒惰本能的直接体现。“人设”其实人本能的偷懒,信息并不充分就认为某某应该如何,其实自己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但为了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暂且先判断它应该怎样,这样自己最轻松,这是动物的本能。
但是,“人设”本身不是绝对的错,它是人类低成本做出必要判断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永远不可能完全充分,在信息不完全充分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做出初步的判断,“人设”就不可避免,比如一个女性跟两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吃饭,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师,另一个是初中毕业脖子挂金饰品的老板,如果回家的路不够安全需要一个人护送,这个女性选择谁护送的依据的必须是“人设”,她应该选那个大学教师送她,即便她无法确定这个大学教师一定比饭店老板人品更可靠。每个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要无数次依赖“人设”做决策,因为它成本足够低,完全摒“人设”,成本会高到我们寸步难行。
既然“人设”不可避免,“人设”被打脸同样不可避免,这是系统风险,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必须要承受的代价。信息不充分是个客观存在,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基于此做出的判断难免会出问题。问题来了,既然“人设”没那么靠谱,我们还要‘人设’吗?答案是确定的:要,这是降低效率的必要手段。“人设”就像投资,不能因为可能亏损或者怕亏损就拒绝投资,如果判断失误导致投资亏钱了怎么办?不怎么办啊,没有什么投资一定是只赚不赔的,同样,没什么“人设”必须是对的。
错不在“人设”,而在于不合理的“人设”和对“人设”失败的不能接受。那种把别人臆断成完美之人的人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把别人臆断成完美之人,后来发现对方不完美就无法接受的人,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例如,把笑来老师“人设”成一个完全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本身就有问题,发现笑来老师也有低级趣味就无法接受的人,本身就有问题。
刘德昌 2018年8月1日 于合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