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怎样由一介书生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之臣?这与他把局面做大的方略是分不开的。就连一生自傲的蒋介石也声称:曾国藩不仅自己成功,他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可以成为人师。
打江山,创事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基础。古时候,英雄创业,必定有自己的根基,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魏国在兖州,唐朝在晋阳,都有自己的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曾国藩说:建立基业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创业规模宏大,二是言辞诚信恳切。就像居室一样,占地越广阔,能够庇护的人就越多。如果待人诚信,根基就牢靠。正如《易经》里所说的“宽大居之”,就是这个道理。
zzz.jpg
曾国藩几乎是从零开始,到一呼百应,正是借助把场面做大,做好局面才成就了一番伟业。他多次谈到“局”这个字,鄙视那些局外呐喊,夸夸其谈者。倡导挺膺负责,躬身入局。认识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曾国藩起家之初,手中无权无势,所以跟从他的人并不多。从长沙临行前,邀请左宗棠参谋军务,遭到拒绝。李鸿章初次来投,曾国藩很是为难,说:“少荃乃翰林出身,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尚未打开,恐怕他这样的人才待不住啊,何不回京师谋个好差事呢?”虽然表面上是口头拒绝,实则担心水浅了养不了大鱼,怕李鸿章吃不了这份苦。
期初,曾国藩也发出了很多邀请,但是来者寥寥无几,甚至连自己的好友也不愿意随行,曾国藩的惨淡经营,可见一斑。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面尚未打开,台面小,又不轻易向朝廷推荐人才,当时环境又恶劣,随时都有送命的危险,人们当然不愿意跟随了。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即成立了左宗棠军,李元度军。攻下安庆不久,又令其弟曾国荃招募乡勇,又成立了李鸿章的淮军。各部将领深知,部队在变多,战功也多,实力强大,获利就大,即可得高官,又可掌大权,一时间,群雄蔚起,如龙得雨,如鱼得水。
ccc.jpg
曾国藩的台面做得越大,人才就聚拢越多。他的幕僚宾客,就越有干劲。当曾国藩领两江总督加钦差大臣之际,情况就是更今非昔比了。不但南方各省分封,将帅升迁,都要征询曾的意见,就连朝廷但凡有大的举措,也要征求曾国藩的意见。这时候的僚属们,个个都兴奋异常,干劲十足。
近代之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到青年学子,大多数人都以曾国藩为师,学习其治学为人与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推崇师法,受过他很大影响。
yyy.jpg
毛泽东的外婆家在湘乡,他8岁前住在外婆家,16岁在东山学堂读书。曾国藩就是湘乡人,自咸丰年间开始,他带领湘军同太平军连续作战,最终取得胜利。清政府称他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公忠体国,节劲凌霜”。其政治立场和官场作为,自是站在历史进步的一面,也有相反的一面,但在那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十分推崇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十分敬仰康有为梁启超,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毛泽东认识到,梁启超佩服的是曾国藩的成大事之法。所以毛主席晚年曾说:“吾观古今中外之大贤,独服曾文正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