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坐的公交车的人,尤其是那些坐的时间较长,途经站点较多的人来说,公交车上最好的位置是最难进去的犄角旮旯。
因为旮旯角落有三大优点,一是基本不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可以多休息一下,二是人多了也挤不到你,不用沾染上臭汗,三是靠窗视野好,还有开关窗的决定权。除了上车下车比较难,可谓是公交旅途中最完美的选择。
这么多优点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角落是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最后的避难所,而拥挤才是症结所在。提到拥挤,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都归咎于老年人,甚至会对老年公交优待政策生出几分不满,却少有人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篇关于台湾人坐公交车不排队的文章。文章说台湾民众乘坐公交车都不排队而靠挤,政府为了提高民众素质,让民众有序上车,想到了引导教育的方法,安排台湾大学的学生做榜样示范,每日在公交站规规矩矩的排队等候上车,实行一段时间后,民众不但没有效仿大学生,反而引领着大学生们一起加入了拥挤上车的大军,因为不挤真的上不去车!后来,台湾政府增加了公共汽车的运营量,大家就自觉的排队上车了,所以拥挤根本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公共汽车数量不足,政策的不合理。
同理,公交车上拥挤不堪,老年人过多,是社会问题而不是老年人的问题!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的优待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并且对于促进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生活安宁等方方面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好事。
解决拥挤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找原因,而不是苛责老年人。比如某些线路人满为患,有些线路空空荡荡,这是不是线路安排不合理的原因?再比如同一线路公交车也不是每辆都拥挤,常常是前车挤后车松,甚至夸张的时候会连续看见七八辆空车驶过,这是不是动态不均衡的问题?
以前,也许解决这些问题很困难,但是现在,我们拥有了大数据监测和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了。现在缺的是分析与应用,这需要决策者的眼界和魄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鼓励,需要多方的协调与配合,还需要我们普通民众的耐心与信心。其实,简单点想,大数据监测显示人多的线路,就增设些,人少的线路就减一些,动态监测动态协调,可能会增加工作量,但减少的却是大家的平均成本,实惠的是你我他。
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要因为某个群体数量大,就堂而皇之的认为,他们就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换位思考,你我都会老,当你老了的时候,你还会认为是自己带来的问题吗?所以,每个人都有其正当的权利,不必抱怨未来的自己,那不是你未来的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