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似乎要清场假象,你看得懂吗?
共享单车关注很久了,第一次尝试写市场评论。上半年火热的国内共享单车市场又迎来了一波报道热潮,继悟空单车宣布破产后,第一桩共享单车的并购案的话题也被媒体炒热。行业内多个声音都在质疑:共享单车乱象或已结束,清场似乎已经开始。
第一家共享单车倒闭,各路人马看衰
在重庆运营的密码锁共享单车——悟空单车倒闭的消息刚刚被热烈报道,国内共享单车并购的消息也被传得街知巷闻:摩拜单车或会完成对由你单车(UniBike)的收购,这也将成为共享单车领域第一桩并购案。
一时之间,国内共享单车市场仿佛进入了清场洗牌阶段,各路投资人齐齐发声,唱衰新入局的共享单车小品牌,对除去ofo、摩拜两大巨头品牌外的共享单车品牌的竞争力提出质疑。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提出,要看资本对效率的忍受力,现在资本太疯狂,所以还要“过一年再看”,看有没有变局的机会出来。最终还是要看这个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这是商业本质。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人的观点都认为,这些共享单车小品牌最后的出路,要么被大平台并购,要么直接倒闭,走的是前些年网约车的旧路。
从首家共享单车品牌倒闭说起
6月13日,运营了数月的重庆悟空共享单车宣布退出市场,也是媒体口中的第一家宣布倒闭的共享单车品牌。这个新闻的出现似乎给热得发烫的共享共享单车市场风口浇上了一盆冷水。也正因为这个现象,共享单车市场面临洗牌清场的观点也炒得沸沸扬扬。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共享单车必会进行洗牌的观点不绝于耳,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让我们脱离媒体对“洗牌”说法的宣传,深入理性分析下悟空单车失败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悟空单车的倒闭是场景使用观察不足、运营能力较弱和资本失去信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并非众多分析师口中的“不够钱烧”,单纯因为资本退场导致的失败。
资本退场说法本末倒置
悟空单车投放在“山城”重庆,一开始的投放应用场景就比较失势。想要征服重庆高低不平的坡,单靠自行车是不成立的。有不少重庆或去过重庆的网友整理出了共享单车在重庆失败的理由,在重庆的特殊地势面前,什么风口、融资也没有意义,因为单车在这里使用场景已经大大压缩。加上悟空单车是机械密码锁,没有定位功能,缺失平台意识和数据驱动意识,无法统计数据调度设立最佳的投放位置,令单车的效用失去了大部分意义。
悟空单车在品牌认知上的做法也比较堪忧。现阶段,车身颜色是广大用户区分共享单车品牌的重要手段,各家也致力在车身颜色上做文章以吸引用户使用和注意。包括金色为主色调的酷奇,或是多个颜色组合的七彩单车,都尽量车身颜色上做文章。而悟空单车开始使用的是黄色作为主色调,加上密码锁的设计让人很容易就误认是ofo单车,尽管后来推出了红色车,但也为时已晚。
悟空单车外观与ofo极似悟空单车自身定位不准确。悟空单车走的是ofo的机械锁模式,压低单车成本,走野蛮铺货大干快跑的策略。这种模式导致的是线下运营成本极高,大量的车折损、被盗、丢失。ofo在资本市场的强烈支撑下仍能维持这种“烧钱”的模式,并且悟空单车的车辆造价也比ofo高出一半,悟空单车在这种模式下就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多种环境下,资本对其失去信心,撤资导致这次的创业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对于悟空单车创始人说的没有头部资源、没有资本支撑等失败原因其实是不成立的,即使车辆造价与ofo一样,但资金达不到体量不能如ofo一样大量无条件、不在乎车辆损耗和线下投入,终究还是要失败的。
悟空失败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其对自己的单车定位不够准确,来不及从机械锁向智能锁的转型,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应用场景,品牌认知不足,才导致资本撤资。资本撤资导致失败,这种说法是本末倒置的。
风口未散,资本热度依旧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诞生了并购第一案,摩拜收了由你单车的传言成为了共享单车行业热点。而摩拜方面也作出回应:“该报道不准确。”虽说这次的合并收购没有成行,但由你单车的两轮投资的金主都是摩拜单车。2016年10月摩拜500万元投资由你单车,作为摩拜校园子品牌的身份深耕校园市场;今年4月24日,由你单车宣布获得摩拜1亿元A轮融资。
有投资人坦然,现在共享经济之所以这么火,资本鼓吹的成分更多。投资人不担心投入“烧钱”,只怕没有钱烧得没有价值,没有新闻效应。自摩拜引人城市共享单车以来,一年过去了,共享单车的风口依旧疯狂。认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现在估值堪称天价,共享单车投入市场也就一年,整个市场估值轻松超百亿。这次的并购不能成行,也有共享单车行业估值太高的原因。共享单车风口未散,资本热度依旧的情况下,现在说重新洗牌清场为时过早。
共享单车三四线市场表现依然强劲
这边厢一二线城市被共享单车大厂商占领,俨然红海市场;那边厢三四线城市大品牌投入覆盖不足,适应地方政策、因地制宜的新品牌不断入局。
毫无疑问,小品牌的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铺天盖地的大品牌单车之间已经失去了竞争的空间,这是单车投放量和用户使用习惯决定的,新入局的品牌单车哪怕玩出花来也敌不过已经占领市场的大厂牌。中国一线城市中共享单车的竞争俨然已是个红海市场,小品牌共享单车想通过外形变化、运营手段在生存并占领一定比例的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换句话来说,即使进入一线市场,用户手机里有限的内存和用户已经交付各大品牌的押金也容不得小厂商的存在。
而三四线城市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不一样了,即使ofo、摩拜等大牌都有百城计划,但重心依然在一二线城市深耕,三四线每个城市投放量不会过高,要覆盖全国每个角落并不现实,毕竟,巨头不可能占领中国全部市场。而三四线城市对于共享单车的需求并不比一二线城市要少。
很多新入局的品牌看准时机,只投入三四线城市,不与一二线城市作正面竞争的策略,目前来说,这种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我之前写了两篇文章都提到过提供共享单车方案的云巴公司,这样机缘巧合地跟他们有些联系。他们向我透露过,他们某个北方三线城市共享单车客户,投入1000辆单车试运营两个月,已经收取押金两百万,车辆押金比为1:7,充值消费累计12万,每辆单车日骑行5次以上。运营数据和运营情况这类的干货很能说明市场情况,共享单车在三四线城市表现依旧强劲。
小品牌入局的合理性
一线城市的用户手机里早已装载不少单车app,交了几家押金,大厂家的单车投放量大,已经没有必要再小品牌共享单车。而在三线四线城市的用户则不存在装满单车app这样的情况,小品牌往往深耕几个区,运营一座城,与大品牌在车辆投放量、体验上都差异不大。况且共享单车差异化程度较低,是没有所谓的用户忠诚的,新入局的共享单车品牌与巨头属于平等竞争关系。
用户出行习惯和使用观念的转变也使得三四线城市更有机会,最近的全国高考作文也提及到共享单车的现象,即使没有共享单车的城市用户都知道共享单车的方便出行,市场需求未到、用户观念未成型的现象并不存在,也给了新共享单车品牌制造了入局前提。
三四线城市具有潜力的市场需求
共享单车的使用可以归纳为几个典型的场景:第一是短途的点对点出行,适用于步行距离太长,坐车距离太短的出行场景;第二是休闲和娱乐,往往发生在旧城、风景名胜区等;第三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接驳。
三四线城市的共享单车,更着重的是适合该城市气质的地方性运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大品牌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深耕,往往只重视单车的接驳功能,而小品牌共享单车通过深耕三四线城市,能制定最合适的符合城市需求的运营策略。如在风景城市的针对投放可以导致城市旅行的兴起,在地形复杂的城市投放更符合地形、带导航功能的单车等。
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在低线城市不具普适性,拓展单车的使用场景,拓展市场用户体量(如老年群体)令新品牌共享单车在三四线城市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没有所谓的技术、资源壁垒
共享单车产业链日臻成熟,技术门槛的降低,也支持了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地方运营商进场。半年前,共享单车智能锁有研发难度,有技术壁垒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今悟空单车也抛出“头部资源被抢夺”的观点。
正好我也曾经跟行内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共享单车具有技术壁垒这种说法并不存在”,云巴CEO张虎直言:“我们为共享单车运营商提供包括单车 GPRS + 蓝牙智能锁,开发app、搭建云平台一整套软硬件解决方案,不需要运营者自己实现研发和服务器搭建,方案到手短短几周就可以投放运营。”他指出,现在依然有很多共享单车客户在其公司拿到方案后直接运营共享单车,深耕三四线城市,共享单车清场洗牌的时机远远未到,或许永不会来。“共享单车不像滴滴打车,通过个人以共享的形式将单车租给个人,而是通过平台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只是借助互联网手段创造的新出行方式。由于有实物车投放的因素加入,平台是否做大对占领整个市场并非起重要作用,小品牌在低线城市仍有机会。”
共享单车的本质不是共享
我们说的共享经济,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联系的模式,我把我闲置的单车租给你用,这是共享经济,而共享单车的服务提供者是共享单车平台而非个人,它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解决了人们找不到单车的情况,并不是解决了人们闲置车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所以共享单车的本质其实是o2o“互联网单车”。把滴滴打车、Uber等共享网约车的经验套在共享单车这种经济现象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早在去年投资ofo后,朱啸虎曾给出了一个看似底气十足的预言,“共享单车将在90天内结束战争。”而如今9个月过去了,共享单车市场依旧火热,持久战仍然继续下去。
我们其实都清楚,对于“资深投资人”、“市场分析师”的评论,或多或少带着自身的利益去发声。有话语权的他们在各大媒体节奏带得飞起,把前段时间共享单车的火热归咎成资本疯狂,现在有共享单车倒闭说做是风口的褪去,即将洗牌清场,而忽略了全国用户对出行观念转变,忽略三四线城市共享单车地方性运营的优势,也使共享单车即将“清场”的言论更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