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不是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不愿意下楼,不愿意串门,就想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写写心得。对外界有点排斥,有点不喜欢,这个是真我呢,还是假我呢?是敢于做自己呢,还是逃避呢?
初三就从老家回来了,初二哥哥就邀请我去他家。昨天老公就问我,你不去姐姐家拜年吗?怎么回事?和姐姐闹矛盾了?以前你不这样。我怼了他句,你乱想什么呢?想去你就联系,我们一块去就是了。我不想去,一是不想让姐姐忙碌,二是不想看见姐夫的不冷不热,三是孩子也不想去,不想要姐姐的压岁钱,也不想听姐的唠叨。
每年初二都回娘家,似乎那是我应该做的,忙忙碌碌,喝酒吃饭送祝福,听妈酒后的唠叨,然后的不欢而散。如今爸妈走了,就象是成了没家的孩子,飞走的风筝,再也没有一根绳拽着,也不想演戏,彼此委屈着,讨好着,维系那所谓的亲情。我们几个都是相爱的,但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都不会表达爱,爱的小心翼翼,内心里会有许多的计较。我们的计较和别人也不一样,不是计较得失,而是唯恐少付出了,给人造成困惑了。少了坦荡,多了不必要的想法。
譬如此时此刻,我就在多虑了。姐姐指定不在乎辛苦,还会多给孩子压岁钱,但她给了我负担。对,我们之间,有着那种客气,是我不喜欢的感觉。我做点事,姐姐总会加倍的补偿,就象是还债,不想欠着,不想让人说嫌话。这一点,我家里人就不象婆家人,很真实的呈现。我妈妈不管去谁家,总是拿的多,付出的多,别人给啥,是坚决不要的。比如过节,送年礼,人家来我家,来的总不如回去的多,我们去他们家,总是满满的去,空手的归,这似乎成了我们家的习惯。
后来妈妈也意识到了,但也改变不了。妈妈在世的时候,总要买好多的菜,给所有的子女都买份,除了我和弟弟要些,别的都不要,爸爸妈妈又吃不动,就生生的烂掉,成了菜地的养料。去妈妈家,总是有往家拿的,没有往回拿的,整整一冰柜的东西,满屋子的牛奶饮料……都过了期,都被扔掉了,可我们知道不对,似乎也改变不了这种习惯,而抱怨着爸爸妈妈浪费。明明也想拿回去,又怕大家有想法,不能真实的呈现自己的感受,其实就是一种假我。
而所谓的真我与假我,就是没有爱的能力,可以给予爱但不会接受爱,没有流动的爱,没有回应的爱,就是一种伤害。以爱的名义做着不知觉的伤害,所以好多的时候我们做着逃避,不敢面对。
写着写着,我突然明白了原因,得去姐姐家了。
网友评论